二、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要重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我更重视改变谁的命运。封建社会科举制那种“十年塞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应该是社会主义大学生的追求目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那种与人民群众相对的拥有知识的所谓精英人物,也不应该是我们的人生目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改变命运不仅是个人命运,而且是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二者是统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批有知识的人才;而个人由于将知识贡献给祖国,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而获得个人荣誉、地位和合理报酬,从而改变个人的命运。因此,我们不仅要拥有知识,更要懂得为谁拥有知识,使用知识为谁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知识改变命运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这里存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有才无德是歪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无才是蠢才。只有才德兼备才是人才。社会主义大学不仅是个传授知识的地方,应该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地方。因此必须重视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才。
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课。虽然各门学科的教师都应以身作则,也应该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但最重要最直接的还是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员。他们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人民大学继承了延安公学的传统,一贯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953年,我由复旦大学历史系进入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班学习,当时,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必须学习四门思想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联共党史教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培养起了很好的作用,应该说是终身受益。人民大学一直继承法这个传统,当然,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就全国而言,思想政治课在有些高校不太受重视,不少学生不爱学,教员也自觉思想政治课教员属三等教员,不如专业课重要。这当然是一种不识大体的近视眼的看法。我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它的重要性决不逊于任何专业学科。思想政治课面对的不是某一个学科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专业知识可以影响人的就业,但在职业选择多样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一定人人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专业知识可以因职业选择不符而被搁置,甚至无用武之地;而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人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和整体素质。我以为,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合格的德才兼备的学生而言,比起纯专业课程更为重要。专业课没学好,可以补课、补考,思想政治课不及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树立,这是一辈子的事,永远无法补考。习总书记教育我们要扣好第一个纽扣。我看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而言,就是第一个纽扣。扣歪了这个纽扣,整个一生的道路都是歪的。
我们要重视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在当代世界,我们可以见到有两种战争:一种是战场上的战争,这是兵对兵、枪对枪的战争,是局部战争,从二战结束后从来没有停止过;另一种是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领域的战争,可以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思想对思想、理论对理论的战争,是争夺话语权的战争。从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在发展壮大后,没有硝烟的战争逐步越来越突出。西方极力鼓吹“普世价值”、西方自由主义等等,就是在进行这种战争。没有硝烟的战争比战地场上的战争更危险,因为它是一种静悄悄的、不知不觉的、不容易引起警惕的战争。它是俘虏思想和灵魂的战争。在战场了打了败仗还可以再战,因为胜败兵家常事,可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打了败仗,只能一败到底不可能翻身。这是没硝烟的战争比真枪真炮危险的地方。只要看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知道。
历史证明,自从世界产生社会主义以后,没有硝烟的战争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在当代,西方在以军事威胁的同时,更注重意识形态的斗争,这就是他们采取的和平演变策略。他们企图通过价值观念的输出,以及鼓吹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来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青年一代进行攻心战。我们决不能轻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我们在高校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这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如果只片面强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不问改变谁的命运、如何改变命运,我们就是把教育阵地拱手于人,这是极其危险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