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自动解决问题的制度 (2)

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自动解决问题的制度 (2)

——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国企改革既面临很好的发展,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国企存在诸如垄断、腐败、资产流失等重大问题,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国企已经不合时宜,应该被取消。你在新著《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我国需要国企,我国为什么需要国有企业?

潘维:首先,我国的企业大量脱胎于小农,脱胎于独立、不合作的“迷你型”家庭企业。这样的出身就决定了缺乏建设大型基础设施的能力,缺乏高科技的研发能力,缺乏与西方寡头企业竞争的能力,缺乏在全世界搞原料和能源的本事。集全国之力的国有企业才有竞争力。这也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高喊“不平等”竞争,要求拆分我们国有企业的重要原因。不过,西方寡头企业不是靠“平等”竞争崛起的,军舰大炮过去和现在都起重要作用。经济竞争是现在时,没有现在的竞争就没有将来的竞争,如果没有初期国企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高速公路、强大电网、无线通讯、机场港口,就谈不上民营企业的发展、扩张。

其次,我国的企业正在面临产业转型的巨大压力,低端产能行将淘汰,众多私企业主遭遇巨大困难,从而希望接管天然垄断行业。这样,国企不仅成为西方批判的靶子,也成为国内一些人的批判对象,成为私有化的目标。西方世界在上世纪80—90年代也曾发生过要求私有化天然垄断行业的浪潮。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人民不允许天然垄断行业任意涨价,这个浪潮逐渐消退了。

再次,国企还承担全民族共同发展的任务。国企的确存在腐败、效率低等问题。但这并非国企独有的问题。而且,我国辽阔的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基础设施建设艰难,就需要通过国企承担初始风险投资的义务,将东部获得的利润转投西部,以求相对的战略均衡。

所以,在我国人均仅6000—7000美元的这个发展阶段,国企的作用不能被忽视。当我国民营企业成长为超大企业,能独立面对西方寡头企业时,国企的重要性自然会降低。

中国经济时报:有人把当前的腐败现象归结为政治制度,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潘维:什么是腐败?腐败的定义很清晰:官员非法以公权谋私利。因此,治理腐败的方法也很清晰,只有三类:第一,遏制官员谋私利的欲望。第二,用严惩来切断公权与私利的联系。第三,把官员谋私利合法化。因为治腐败的方法很简单,无论大国、小国、穷国、富国,都有一夜间控制住腐败的先例。

遏制官员谋私利的欲望靠教育,靠意识形态。切断公权与私利的联系靠严惩,靠防微杜渐,即不分官阶高低,稍违规即逐出官员行列。若欢迎全社会的媒体都来监督自上而下的官员违规行为,官员违规行为就无可遁形。这不是制度问题,而是政策问题。政策问题又有对高官的“投鼠忌器”问题。制度是人定的,也是人来执行的,活人能轻易绕过死制度。人心坏了,什么制度都不管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吕红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