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进入后申遗时代
对话:宁波市文保所副所长江怀海(负责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工作)
北青报:您是什么时间知道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江怀海:下午3点多宣布结果时知道的,从周五晚上我们就一直守在电脑前。知道消息后,我立马在工作小组群里说,运河申遗成功,宁波拥有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北青报:听说等待的过程比较曲折,从周五晚上一直等到周日下午?
江怀海:本来以为周五晚上就会出结果,但是大运河排在表决的第七位,前几个项目争议比较激烈,我们就被延到周六了,周六我又等到晚上八点多还是没出结果,才知道又被推迟到周日了。
北青报:延时是因为大运河项目表决争论太大吗?
江怀海:应该不是这个原因,先是因为被前面几个项目拖延了时间,周六晚上听说是又把排在后面的几个项目提到大运河之前表决,所以时间一延再延。我估计大运河的表决应该是比较顺利的。
北青报:怎么说应该比较顺利?
江怀海:申遗表决最关键的一点是,普世价值是否符合世界遗产的要求。从这一点看,我们大运河早就已经得到国际的认可,因为中国大运河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的“国际运河名录”收入,我们大运河的普世价值已经被公认了。前面有个被专家评估为四级、希望较小的申遗项目都成功了,我们大运河是第二级,希望是比较大的。有争论的话,主要可能是保护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中国对运河的管理是否已经达到联合国的要求,可能会是争论的焦点。
北青报:整个申遗工作您觉得什么方面最困难?
江怀海:大运河申遗,可以说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碰到的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工作。首先,大运河申遗最早是2006年开始的,但是宁波2008年才加入,晚了两年的我们一直在赶进度。然后,大运河申遗项目最大的一个难点是保护问题,由于涉及的区域广、部门多、利益群体大,所以难度很大。比如郊区的运河河段,没有很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生态问题、卫生问题、居民生活污水排放、违章建筑等等,问题很多;城镇河段也有水质问题、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等等。
北青报:大运河项目由国内8个省25个城市联合申报,是不是也增加了难度?
江怀海:是的,比如我们河段保护好了,其他上游城市的漂浮物又漂下来了,这也是工作上的一个难度,但后来跨区域的协调工作越做越好。可以说,如果没有完善的跨区域协调机制,这次申遗根本不会成功。
北青报:那申遗成功之后,后续对运河怎么规划?
江怀海:申遗成功不是最终目的,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在后申遗时代,肯定是会对运河的保护和管理更进一步加强,也会调动各个部门的力量来保护管理相关项目的开发,从而带动文化遗产保护、运河生态建设、旅游方面的开发,来拓展这一遗产的展示,是个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一个很好契机。
北青报:领导协调小组就此解散么?
江怀海:这是由更高层领导来决策。但我个人觉得,后申遗时代的领导力肯定只会更加强,不会减弱。
花絮
审议顺序
遭日本等国“加塞儿”
按照本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会议议程,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对36项申请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单的项目进行讨论,并审议共计981处遗产中的100多处遗产的保护状况。大会组委会对于遗产项目申遗的排位规则,是按照国际通用的字母顺序来排位的,作为亚洲(Asia)的中国(China),因为字母顺序的关系,排名比较靠前,大运河遗产申遗排在了第八位待审。
但令人意外的是,大会现场竟然出现了“插队”,先是日本在21日上午插队,中国申遗项目上午获得审议无望,然后是下午又杀出墨西哥、德国、韩国、缅甸、荷兰等多国,纷纷被安排到了中国前面。原本预计20日晚就能见分晓的大运河申遗讨论被推迟到了22日。
此前,对于大运河申遗是否成功,一直有很大的悬念。因为专家们考察时曾发现,由于大运河牵扯流域广,人口多,有些流域有污染现象。当时,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建议补充材料后,明年再进行大运河申遗。但是,沿线各省市将相关工作提前,今年就完成了补充材料。可以说,此次大运河的成功入围算得上是一份意外和惊喜。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和漕运终点,大运河北京段涵盖4处遗产点,其中包括万宁桥和东不压桥,通惠河段和旧城段。大运河申遗成功丰富了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内容和类型,将进一步推动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北京成为国内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城市之一。对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在2012年就已编制公布了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对昌平区白浮泉遗址、海淀区广源闸、西城区万宁桥、东城区东不压桥遗址、朝阳区永通桥、平津闸、通州区文庙、燃灯塔、通运桥等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加固,遗产的保护状况明显改善。
近年来,中央、市财政文物保护经费得到保障,每年投入都超过亿元。市规划、水务等部门也积极配合文物部门做好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遗产本体能够及时得到维修。特别是近年来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全、技防等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文物监测系统逐步建立,服务基础设施功能不断提升。
申遗成功后,北京市文物局将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针对大运河这样的活态的、线性的遗产,进一步提升遗产管理水平。同时,将加大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发掘遗产历史文化内涵,继续开展对通州运河古建筑群修缮等工作,启动东城区玉河南区考古工作及历史景观恢复的研究。此外,将加强多部门联动,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工作力度,不断改善大运河水质与水环境,加快大运河遗产监测系统的建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