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在双联行动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3)

甘肃:在双联行动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3)

摘要: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指出,要把双联反映民意的任务与教育实践活动的任务结合起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今年4月,他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镇新民村调研时强调,要把联村联户行动作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进一步让党员干部得到实践锻炼、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扶”不起来,是自然条件太差,还是干部服务群众本领不够?

——汲取群众智慧增强实践本领

要想真正打开贫困的枷锁,必须要有一把产业富民的“金钥匙”。毕竟,没有产业支撑,路修得再平,房子修得再好,村子也是“空架子”。

可是,新民村的产业从哪里来?

长期以来,在民乐县干部的印象中,与其他绿洲地带不一样,新民村不但缺水,而且地里都是沙土。其他村子土层厚,浇一回水,地里有20多天土壤都是湿的,而新民村,土层薄,水容易渗漏蒸发,浇一回,不到十天就干了。所以,其他地方一亩能打800到1000斤小麦,这里打400斤就算不错了。

大多数民乐人认为,对于河西灌溉农业来说,新民村的自然条件,连糊口都有问题,怎么致富呢?

但村民韩礼学不这样认为。从舟曲移过来的第3年,他就在移民区第一个搞起了养殖。可是到2012年,老韩也就养了12只羊。

“谁不想日子过得好一点?土质沙化,种地不行,可村里滩大草多,靠养殖完全可以奔小康,关键是以前我们心有余力不足,没人拉我们一把。”韩礼学说,十多年来,他做梦都想多养些羊,可由于生活紧张,每年都只能将大多数羊卖掉,让手头稍微宽裕一些。连家里的羊圈,一直都是当初用葵花杆子和土坯搭起来的,没法改成养殖暖棚。

拜人民为师,与群众结友,同老百姓共商发展大计,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需求。双联行动中,通过沉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虚心诚恳向农民群众学习,民乐县党员干部不仅结识了群众朋友、增进了爱民之心,更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他们充分认识到,致富路上,要“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民乐县在包括新民村在内的贫困村,大力推进“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三个一”扶贫工程,因地制宜琢磨起了致富“点子”,破解起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养殖业怎么扩大规模?最大的“绊脚石”,就是要根治发展资金的“贫血症”。民乐县一方面坚持每年出台县委、县政府1号文件,整合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上亿元,加大奖补力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在双联行动中,努力使所有想贷款的农户都能得到低息、便捷的贷款。

资金一到位,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现在,新民村家家户户养羊,多的养100只以上,少的也有十七八只。

在双联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2012年,韩礼学贷了4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到现在,他家的羊已经养到了60多只。“去年,我卖了30只羊羔,赚了1.5万元,今年过完年到现在,已经卖了20多只羊羔,挣了上万元了。”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羊越养越多,韩礼学家里那间破烂的羊圈现在也变成了10间养殖暖棚。“羊圈还是太少了,今年我还想再盖5间。”他说。

养殖业发展起来了,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在双联干部的帮助下,去年开始,新民村村民尝试着种起了板蓝根、地膜洋芋等。去年,老韩尝试着种了8亩板蓝根,一亩打了近300公斤。“前一阵子,我才按一公斤7.2元卖的,收入不用说,比小麦强多了。”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