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滞后,是群众思想落后,还是干部践行群众路线不到位?
——用脚步丈量民情,“零距离”贴心服务
新民村为何长期发展不上去?
“以前,一说起原因,县里的干部都说那里的群众是移民,思想落后。但是,双联行动让我们认识到,更重要的是,县里的工作也要跟进到位。”民乐县委农办主任夏泽告诉记者。
“那时候感觉我们村像‘没娘的孩子’一样。”70岁的六坝镇新民村村民杨绪德说。
六坝镇北滩村到新民村只有2.4公里,但通到北滩村的油路,就是延伸不到新民村来。在杨绪德的记忆中,自打他1997年从舟曲县憨班乡搬过来,多少年,村子的路都是“安全路”——过往的车辆在泥泞的土路里碾出了两条深渠,谁的车走在上面,都不会偏离“轨道”。
“安全路”看似安全,可客商谁也不愿意来,嫌路难走。有一年,村民韩礼学养的8头猪仔急着出栏,他打算骑着摩托车将猪仔拉到4公里外的镇街道去卖。结果,半路上,摩托车翻了,他的腿受伤了,2头小猪也被砸死了。
水的问题照样让人头疼。新民村,靠近戈壁滩,干旱缺水。虽然2009年当地打了一眼水井,村民吃水不再难了,但地里的庄稼还是“喝”不饱。“家里的地,每年一半肯定会晒掉。像前年玉米快要收获时,正在授粉的关键时刻,天气恰好旱了一周时间,结果村里的玉米减产80%。”韩礼学说。
房子呢,整个村子不见一块砖头,村民住的全是土坯房,一个个年久失修,被杨绪德戏称为“锅底房”。别的村子为了地里的收成,盼下雨,可新民人盼天晴,因为一下雨,外面下,屋子里面也下。
要水没水,要路没路,这些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不解决,不仅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制约着特色富民产业的培育和壮大。
但是,和民乐县其他贫困村一样,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往县里实施的项目很少垂青这里。“像原来的水利工程、土地整理等项目,就更多地集中在了绿洲地带。”夏泽说。
2012年双联行动前,新民村落地的最大项目,就是2009年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县里帮助村子打的一眼人饮水井。
“对包括新民村在内的贫困村,是迎难而上,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还是躲开矛盾绕道走,根本还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和群众观。”民乐县委书记杨君说,“双联行动带给我们一大启示就是,联系服务群众不是一句空话,党员干部只有带着感情,身下心到,多用脚步丈量民情,才能直面群众生活‘零距离’”贴心服务,突出问题解决,倾力化解民忧,真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以前,一年能见上几次乡上的干部就算不得了了。”杨绪德回忆。“双联行动以来,市县都来帮扶我们村,刚开始很多人都认为是‘例行公事走过场’,没想到双联干部是月月来。”
在双联行动中,双联干部每一次到新民村座谈、调研,都手把手地“望闻问切”当地实际困难,把一件件实事落实到乡亲们的心窝里。
通过双联行动,民乐县领导认识到,要正确处理好“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关系。他们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扶贫投入,向包括新民村在内的贫困村“雪中送炭”,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破解水、电、路等一道道基础设施瓶颈。
如今,新民村真正“新”了,破败的土坯房,经过改造焕然一新,变成了新崭崭的砖瓦房;新的灌溉机井打出水来了,新修的农渠伸向了田间地头;通畅平坦的水泥村道,不仅与到县城的柏油路连接起来,而且将昔日的“烂泥路”变成了“致富路”。“现在客户自动上门,每天收羊的都有十几个,早上5点多,羊贩子就来了。”韩礼学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