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大藏经经板之木取自生长在海岛上的桦木和伏樟木,砍伐后首先在大海中浸泡三年,然后取出排列横置,经三年晾干,再用盐水浸泡,放在阴凉处晾干后,用刨子平整木头,作成版块。刻经的时候,要沐手焚香,专心诚意,在佛前祈祷:惟愿三宝加被,经文丝毫无差。祈祷毕后,先在木版上用毛笔写上经文,每写一个字,都要虔诚礼拜,再顺序按字迹雕刻经文。整部藏经前后由30多人书写完成,统一用欧阳询书体,精湛美观,如同出自一人之手,而且校订严谨。所以,高丽大藏经在诸部大藏经中属于精湛完美的版本之一,当今最常用的日本新修大正藏,即是以高丽大藏经为主要底本而编撰的。
整部藏经前后由30多人书写完成,统一用欧阳询书体,精湛美观
群山围绕的雅宜清致的庙宇
新罗和高丽时期的建筑物除藏经阁之外,在朝鲜时代全部遭毁。现今伽蓝(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多为李太王(1864-1895)初年的建筑,与昔日拥有大雄宝殿、讲堂、会堂等数百座殿堂僧舍的庞大规模相比,如今已缩小甚多。但是,伽耶山优雅宁静的环境,晨钟暮鼓和诵经念佛的梵音,群山围绕的寺刹庵堂,超尘脱俗的僧人气质,伴随着有千年历史的木雕高丽大藏经,始终不变的成为海东佛教信仰的中心之一,起着弘法利生、净化世间的作用。
九光楼:是海印寺众多建筑中深具特色的一座建筑物。最初修建此楼的动机,是因过去的法堂除了大德长老之外,一般人不许入内,一般信众难以在法堂亲聆佛法,故建此楼让普通信众能随时念佛听法。九光楼现在是海印寺保管佛教文物之地,也叫宝藏殿。
大寂光殿:为海印寺的主殿。因海印寺原本是华严寺刹,殿内供奉的是华严宗的本尊毗卢遮那佛,大殿名称也不叫大雄殿,而叫大寂光殿。大寂光殿是在开山祖顺应和理贞二位祖师建寺的原址上,于1818年重新修建的。殿内总共供奉了七尊佛像。左侧是铁铸的观音菩萨、木雕的文殊菩萨和毗卢遮那佛,中间是本尊毗卢遮那佛,右边供奉的是木雕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铁铸法起菩萨。本尊毗卢遮那佛是1769年塑造的。在大殿没有供奉本尊佛之前,木雕毗卢遮那佛作为本尊佛供奉,左右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都是高丽时代用银杏木雕成的,世称为三尊佛。三尊佛最早供奉在庆尚北道的金塘寺,后又迁移到伽耶山的龙起寺,1897年迁移到海印寺大寂光殿。
九光楼是海印寺众多建筑中深具特色的一座建筑物
藏经阁:位于大寂光殿后面,八万大藏经就在此保管收藏。藏经阁现在被韩国政府指定为第52号国宝。藏经阁创建的最初年代不详,但依大藏经迁移到海印寺的1398年来推算,现在的建筑应是朝鲜时代初大约1488年左右修建的,至今已维修多次。藏经阁一共有四栋建筑物,东面是法宝殿,南面是修多罗殿,连接这两栋殿宇的就是寺院保存大藏经之所。藏经阁是至今遗留的朝鲜初期建筑物中最具特色的古迹。它在建造上不仅要讲究艺术构造的精美,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按室内的湿度和温度以及通风情况来设计。为了调节室内外气流和温度的协调,根据需要在地下埋有炭灰、石灰、黏土等。这样,在夏天梅雨季节,湿气太大时,会自动吸收湿气,干湿气流互相补充,自动调节所需的湿度。为了气流畅通,藏经殿的窗门都采用格子窗,尤其是修多罗殿的窗门下边要比上边大三倍,法宝殿相反,上边比下边大三倍,十分利于房舍之间的通风,这在今天来看,都是十分科学而先进的设计。
禅院:海印寺是具备讲院、禅院、律院的大丛林,韩国佛教的主流是禅,所以禅院就成为韩国寺院最主要的建筑。因此,禅院一直都被设在海印寺重要位置的堆雪堂和禅悦堂。现在海印寺的禅院设在东边树木葱葱、寂静宜人的少林院。此建筑物本来是为保管高丽大藏经而建,1984年开始作为禅院。作为独立单一的禅院建筑,是韩国最大的少林院,也是曹溪宗指定的安居寺院,经常有40-50名禅僧日夜精进参禅。在以少林院为主的海印寺禅院的影响下,整个伽耶山都兴起了参禅之风,象三仙庵、药水庵、普贤庵等比丘尼的寺院,经常也有100多名比丘尼参禅悟道。另外,还有专门为在家修禅者修建的龙塔禅院和愿堂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