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这是迄今为止,中央最高领导专门就智库建设作出的最为明确、内涵最丰富的一次重要批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包括四个重要内涵:一是把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表述,把智库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二是指出我国智库发展相对滞后,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既指出差距,又表明发展需求迫切、空间很大。三是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目标。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智库发展的基本方向。四是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其落脚点是为中央的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5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主持召开“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决策机制越来越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不仅大大地增强决策的信息透明度,还扩大了决策的社会参与度,尤其是决策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专业化知识、国际经验、政策评估等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
由此我国开始进入建设中国特色智库的新阶段。这就是打造一大批“国家急需、国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中国智库,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庞大思想市场、巨大智慧财富的新局面。
那么,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它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是什么?如何认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和特征?我们作为大学智库,又该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呢?
我从事国情研究与国策研究已经有20多年了,一直在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从专业化到知识化,从知识创新到知识集成创新,从专业成果到思想成果,从个人研究到团队研究,从个人智慧到集体智慧,从非正规机构到正规机构,从国内影响力智库到国际影响力智库。
本文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个主题,从自己创办智库的实践与经验的角度回答以上问题。在我看来,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长期实践问题,不只是一个目标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如何不断实现问题。我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一、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从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求看,中国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高水平、高质量智库。从国际竞争的多样性来看,世界主要国家间不仅有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竞争,还存在着思想、文化、话语权等软实力方面的激烈竞争。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硬实力已经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跃升,中国从成为世界第十位经济体上升至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第二十九为贸易体上升为第二大贸易体, 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贡献、减少贫困贡献、和平发展贡献。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第二大综合国力强国。按八大类战略资源、18个量化指标计算的综合国力,中国占世界总量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5.60%提高至2010年的14.39%,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从4.32倍缩小至1.22倍,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综合国力国。 与中国“硬实力”迅速上升相反的是,中国还缺少“软实力”,尤其缺少国际舆论话语权、国际学术影响力,缺少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改革的权威解读,也缺少在世界重大问题上提出“中国主张”或“中国议案”。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2全球智库年度报告》,世界前100名的智库中,中国只有7家入榜。尽管该报告在搜集数据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无论是智库的数量还是智库的质量(排名),中国均不占优势,属于典型的“后来者”。不过中国有可能成为“后来居上”者,这就需要中国智库实现跨越发展,勇于登上“世界舞台”,与西方智库“同场竞技”、“同台比武”,也“同台合作”、“同台协商”。因此,建设一大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中国提高软实力的战略需求,也是适应中国不断提高的世界地位与作用的客观需求。
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政治需求看,需要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综合分析能力强、战略谋划能力强、决策服务能力强的优秀智库。我形象地比喻东方巨人需要“两个大脑”,即包括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政府智库的“内脑”,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以及大学智库的“外脑”。无论是重大的、长远的战略决策,还是紧迫的、短期的政策决策,“两个大脑”总比“一个大脑”更聪明得多、智慧得多、远见得多。事实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越来越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也为各类智库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以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为例,就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的重大课题研究,通过委托研究与公开招标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0多家科研机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70余篇、35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成果凝聚了各方智慧,对“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从国内发展的社会需求看,当前中国正处于各类矛盾凸显期、各种思想观点交锋期,“无奇不有”的社会现象,“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各方都在争夺“国内话语权”。中国社会亟需有影响力的智库提供准确信息、专业知识、正确观点和深刻思想;中国智库也有责任以高质量的智力产品回应民众重大关切,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开辟启迪民智、凝聚民心的新途径。这不仅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迫切需要。
为什么党中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有什么背景和要求呢?刘延东副总理在2013年5月30日座谈会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的大学在建设智库方面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此刘延东副总理还特别提到,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力军和各学科人才聚集的高地,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要以服务决策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依托,努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
从全社会的视角看,高校作为国家最优秀智力资源高度集中的组织,是创造新观念、新知识的重要源泉。高校应更好地承担起服务决策、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四大使命,以创新为核心理念,紧密围绕着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出思想,谋战略,建言献策,及时、适时提供更具有指导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思路、政策建议,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一流的咨询服务,通过独创思想、独到观点等知识产品对决策者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中国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要有意识地打造高端的、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