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认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什么是智库?“智库”是“智者之库”。它是一个国家的智者集聚之地,要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在国内,我们是“国家智库”,不是“私人智库”,是“知识为民、知识报国”;在国际上,我们是“中国智库”,不是“美国智库”,要自觉代表中国核心利益,自主发出中国话语权,是“南方智库”,不是“北方智库”,要自觉代表南方国家共同利益,强力发出南方声音。
智库还是思想库。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知识和思想的组织,创新主意、创新理念、创新思想是思想库最重要的产出。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将中国发展和变革的实践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承担好国家未来目标的“瞭望者”、国家战略的“谋划者”,国家决策的“建言者”和国家治理的“监督者”四大角色,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看得更准。
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除具备智库的共同特点外,还应具备“特”、“专”、“新”、“优”的鲜明特征。
一是“特”,即要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相比其他智库,首先是国家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南方国家,不是北方国家。虽智库的形式相同,但性质根本不同;虽研究方法相同,但立场根本不同。其次是客户不同,我们最大的客户就是党中央、国务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还要想国家之所未想。三是客户的价值与需求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所提供的决策知识,一定是“知识为民、知识报国”。
二是“专”,既要专业化,又要职业化。这是一流智库的最重要的特点。作为专业化,就是某一领域权威的专家,能够与同行竞争和对话,也能够为同行所认同和尊重。作为职业化,就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长期专题研究、深度研究、跟踪研究,做到融会贯通,不仅高出一筹,还要独树旗帜。无论是专业化还是职业化,都是时间的增函数,需要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慧资本的不断积累、持续积累、长期积累。
三是“新”,既要创新理念,又要创新组织形式。不拘一格办智库,集思广益谋创新,集学术智慧、人民智慧、国家智慧之大成,还要集历史智慧、世界智慧之大成。
四是“优”,不断创新质量高、影响深远的思想和智慧。及时提供高水平、可行性的发展思路或政策方案,不断发表有深度、有影响、有标志的优秀学术成果、代表作。
概括地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两个服务”,即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服务国家;争做“两个一流”,即做中国一流和世界一流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智库;实现“两个贡献”,即为中国、为全人类贡献知识、思想和智慧。
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中国与世界,未来的中国不是“大师(个人)”的时代,而是“智库(团队)”的时代。智库不是“个体户”而是“集体”学术共同体,不是“个人”知识而是“团队”的各种知识集成。由此,智库作为一个高效率的知识创新组织,如同“知识企业”,与个人相比,集体效率优于个人效率,集体知识优于个人知识,集体智慧优于个人智慧。
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智库建设之路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干中学、学中干、“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我们独辟蹊径,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一套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有效方法,基本找到了一条以国情研究与国策研究为根本的智库建设道路。
我从1986年开始从事专业化的国情分析研究,到2000年创立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情中心”),再到2012年国情中心升格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既长期参与智库研究,也长期亲手建设智库,至今已有近30年。回顾这一历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6-2000年),作为智库建设的先行者,我们于1986年创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以下简称“国情小组”),这是不同研究所组成的跨学科课题组,不是“实体智库”,而是“虚拟智库”。这一阶段,我们借助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条件和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研判,为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从1998年开始,我们创办了《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在第一时间将国情小组的最新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成果送达高层决策者手中,还为许多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上呈最新研究成果的通道,为智库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个阶段(2000-2011年),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的支持下,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一阶段,中心从“虚拟智库”转变为“实体智库”。其最重要的产品,就是每年不定期发行的《国情报告》(含《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到2011年底,历年发行的《国情报告》已经编成14卷(1998-2011),每年1卷,共计27册,除1998年为1卷1册外,其余年份均为1卷2册,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社会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系列报告强调政策建言的时效性和对重大决策的影响力,先后获得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批阅数以百计,显示出极大的学术正外部性、政策正外部性和政治正外部性。
第三个阶段(2012年至今),根据清华大学提出的新百年建设目标和要求,原国情中心于2012年1月正式升格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由我出任首任院长。至此,国情中心的智库建设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国情研究院积极联合清华大学其他哲学与社会科学相关院系构建“科研实体加研究网络”的智库,采用跨学科方式开展中国问题研究,设计中国中长期战略,认识和总结中国之路,加快建设世情、国情、党情和区情“四位一体”的研究体系,旨在建成以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公共政策研究为导向的决策思想库和当代中国研究基地。
我们以《国情报告》打造中国智库品牌。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已出版《国情报告》正刊1034期(正刊)、专刊等205期,共计1239期。2012年,党建读物出版社和社会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国情报告》丛书,共计14卷,27册。该丛书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同时是清华大学“985”(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程支持项目。该项目属于大型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国情研究院的成长之路表明:中国智库的建设不是靠挂牌子、找名人、戴高帽,而是靠“天天读”中国这部“天书”,“天天写”中国这部“巨著”,留下记录和认识当代中国的“白纸黑字”,培养研究和设计中国的高端优秀人才,惟此,才能随着时间的久远就愈发显现出真正可宝贵的价值。
结合党中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国情研究院作为大学智库,当前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内外重要影响力”。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术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内外最好的学术刊物上特别是当代中国研究刊物上不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要采取有力措施,组成团队,选择前沿课题,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二是政策影响力,就是以《国情报告》为平台,持续增强我们在高层决策界的声音,既是学术界与决策界之间的信息桥梁、知识桥梁,更是发出“清华声音”,提出“清华建议”、“清华方案”,在关键问题上为关键人物提供关键信息和建议。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优势,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强化这一优势。三是社会影响力,就是要主动与主流媒体合作,成立各种形式的写作小组,有针对性地发表有影响力、有深度的评论性文章。这些评论稿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取决于其对国家有关重大决策的实际影响和长远影响。四是国际影响力,在当代中国研究领域里独树旗帜,代表中国学术前沿,代表中国学术学派,主动积极参与全球智库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