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实践与总结(3)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实践与总结(3)

四、中国智库建设的实践总结

我把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路和实践总结为“三个定位”、“两个结合”和“四个建设”,即从中国特色、高校品牌和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出发,坚持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推进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高校品牌和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中国特色”,就是要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风格”为特征,以形成“中国学派”为使命,以“重大矛盾与关系”为主题,以专业化研究为手段,以“综合集成”为方法,拓展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概括中国理论。我们比较自觉地学习毛泽东、邓小平大战略的思路,与社会科学的专业化相结合,不仅是定性的,更是定量的,不仅是专业化的,更是思想性的,不仅是具体领域分析的,更是战略思路的。

“高校品牌”,就是要适应高校人才特点,突出高校领域专长,整合高校研究优势,打造智库所依托的“高校品牌”。我们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决策建议,在国家重大经济社会战略决策和国家中长期规划中不断发出“清华声音”、“高校声音”,形成“清华特色”、“高校特色”,打造“清华品牌”、“高校品牌”。例如我们评估国家“十五”计划,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和总体设计,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又如我们关于2020年中国的研究,至今已经研究了3次,现在准备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行第四次研究,即国家“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在关于2030年中国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正在研究“伟大复兴”课题。

“世界一流”,就是要不断强化智库的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担当,提升智库对国家重大决策的正面影响,提升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出版了英文著作10部、日文9部、韩文1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2020中国:一个新型的超级大国》(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2010年),成为目前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位中国学者的著作之一(其他两位是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 和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 ),我们即将由世界最大科技出版社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2030中国》、《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国集体领导体制》等,还会引起更大的影响。我们正在努力使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数量和权威度跻身于世界前列,争创“世界一流”,将中国高校智库建设成为能够与世界一流智库直接对话的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第二,坚持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就是“两条腿走路”,兼顾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直接相关的应用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导向。我们的研究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基础研究层次:研究中国国情与中国道路,从学理解释中国之路的成功之道。第二,重大战略层次:设计中国发展目标,参与制定重大国家战略与规划,建设具有国情与国策专业优势的思想库。第三,重大公共政策层次:从事发展挑战与对策研究,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发展重大挑战的性质、背景和原因,提出应对挑战的科学思路与方案。

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就是研究成果不仅要成书、成文或报告,服务决策、促进发展,还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传播知识,教育学生。我们的“国情研究”不仅广泛吸纳知名学者参与其中,还以此成为“教书育人”的大课堂,让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在接触真知识、真问题、真方法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长本领,提升才干。

三是推进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是智库建设的灵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已经形成了建设新型高校智库的组织文化。我们的追求是“与中国兴盛同行,与中国开放相伴,与中国变革俱进”;我们的宗旨是“知识为民,知识报国”;我们的理念是“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还要想国家之所未想”;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家未来目标的“瞭望者”,国家战略的“谋划者”,国家智库的“担当者”。

团队建设,是智库建设的关键。要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骨干队伍,充分动员和训练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形成师生互动互补、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使智库带头人的经验和智慧、研究骨干的知识和能力、学术新秀的才干和冲劲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激发,实现整个团队知识贡献最大化。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培养出16名博士、21名博士后,他们已经成为高端国情研究人才和专家。

平台建设,是智库建设的渠道。我们以《国情报告》作为决策咨询平台,形成服务决策的渠道和品牌,为中央领导和省部级领导同志提供世情、国情与区情的重要信息、决策知识和政策建议。这本身也成为我们的写作平台,反映并记录了不同时期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我们如何思考与应对。

机制建设,是智库建设的活力之源。包括形成激励相容的考核机制、奖励机制和团队协作机制。特别是我们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以及政策咨询相结合,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小班制”,包括研究生培养、课题研究和文稿写作三类“小班”,将智库成员研究方向与课题聚焦领域统一起来,科学配置研究力量,以老带新,以课题促科研、促教学。同时,根据不同成员的研究方向和个人专长,为他们设置有计划、有时效、达到一定强度的评论性短文写作任务,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写作能力训练。每一次短文写作训练,从我的角度,都需要选择好的题目、创意好的思想,加强具体指导,严格把关;从智库其他成员的角度,都需要以写出高水平的短文为目标导向,系统地研读相关《国情报告》,充分地占有智库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汲取其基本思想,揣摩其语言特色进而在新写出的文稿中彰显“国情文风”、“国情特色”,并且不断修改、不断“打磨”,使文章成为达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评论专栏、《求是》杂志、《红旗文稿》等平台刊发的精品文字,使我们作为智库不仅具备专业化的研究优势,还具备“提笔成文”的写作优势、第一流的“笔杆子”乃至高级政治秘书的人才培养优势,使国情研究院成为“专家+秀才”式高端人才的摇篮。

五、结语:走自己的路,实现跨越发展

世界一流智库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新型智库,对中国高校的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切实的要求。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2013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位居世界第52位。实际上从第三方的评估来看,清华大学已经属于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组年初发布《2012年全球智库年度报告》, 在中国大学智库中,只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在世界排名第63位。尽管这一排名有许多缺陷,但是也反映了清华大学的智库尚未进入国际视野,一流智库建设仍任重道远。

尽管我们尚未跻身世界一流智库行列,但在中国问题研究上,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独具特色的基础,不要迷信西方智库,要做到立足中国、研究中国、理解中国,“不唯洋书、不唯洋人、不唯洋智库、只唯实。”实际上,作为我们的竞争对手,西方智库对中国的判断和未来的预测常常一错再错、错误百出。例如,以最著名的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为例,他们受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委托主持长达二十年时间的全球趋势研究,2004年12月发表《全球趋势2020:绘制全球报告》的预测表明:到2020年中国国内产出总值将超过单个西方经济强国(除美国之外)。 2008年11月,该委员会发表《全球趋势2025:转型的世界》专题报告,该报告中的综合国力为GDP,国防支出,人口以及技术四大类战略资源占全球比重的加权平均。该预测认为美国的综合国力占世界比重将从2005年世界的四分之一下降到2025年的22%,略有下降,而中国则从2005年的11%上升到2025年14%,略有上升。这意味着美国综合国力相当于中国的相对差距从2.27倍缩小至1.57倍。该报告再次预测:如按目前态势发展下去,中国到2025年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早在2010年,中国的GDP就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比该报告的预测提前了15年。为此,我们作为世界一流智库的后来者、追赶者,的确需要学习借鉴西方智库,但更重要的目的还是追赶西方智库、超越西方智库;我们需要向竞争对手学习,在学习中自我完善,自主创新。

中国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我们要深深扎根其间,每天细细地吸收这沃土中的水分和营养,培育出参天的学术之树。我们有意识地将学术种子播撒中国大地,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茂密成林,使当代中国研究更加深广,使“中国学派”英才辈出,使“中国风格”蔚为大观。我们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广泛参与全球智库竞争,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做出更具独创性和重要性的、更高质量的知识贡献、思想贡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