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日前的一场“电视问政”中,群众对个别干部现场答复的满意率仅为29%。一家门户网站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百姓问政”沦为“真人秀”。
为何本应拉近与群众距离、树立干部形象和政府部门公信力的“百姓问政”却遭遇信任危机?专家表示,“百姓问政”中,如何应对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干部“为民情怀”的多少。
“托词借口”越说越顺溜 “百姓问政”渐失信任
“街边小餐饮,局长您敢吃吗?”“为啥10分钟等不来一路公交车?” “‘黑的士’为啥越打击越猖獗?”……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许多电视、网络、微博“百姓问政”中“焦点”。
然而,在许多“百姓问政”后,老百姓等到的并不是问题的快速解决,而是各种各样的敷衍和推脱,甚至套话连篇。
——“明天就办”:承诺沦为“空头支票”。广西柳江一位镇党委书记曾向群众承诺:“一个月对水源污染进行整改”,群众发现一个月后完全没有整改;去年年底,武汉市蔡甸区的负责人承诺对刘老伯家里的房子“尽快进行检测并维修”,截至今年7月初,刘老伯家的房子裂缝依旧。
——“重视解决”:答复变身“官话推脱”。“成因比较复杂”“要拿出彻底解决的办法”“这些问题会得到逐步解决”“已经引起我们的重视,正在调研会商中”……在武汉、海南等地形式多样的“百姓问政”活动中,个别官员用这些官话、套话,闪烁其词地回应群众提出来的问题和困难。
——“标准回复”:以不变应万变的“懒政”。河南省沈丘县网站曾将“您好,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的”作为群众难题的统一答复,但这些“尽快处理”几乎从来没有下文。不少“微博问政”名存实亡,长时间无人更新管理,成为电子化的“僵尸”。
“只承诺不行动,这就是新的形式主义、新的‘假大空’。”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一些官员似乎对群众的“问政声”有了“免疫”,张口就是“道歉”“马上就办”,台下却不管不问。长此以往,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百姓问政”自然会丧失群众的信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