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情怀”的深浅 “百姓问政”的成败关键
海南新闻广播“政风行风热线”多年蝉联海南省广播收听率榜首。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节目的生命在于追踪落实,市县、厅局的“一把手”不但要接听群众热线,还要现场就群众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相关整改的落实,节目会定期追踪直至解决。
对此,专家表示,让群众现场提问,追踪问题落实,相当于把对官员的评判和“打分”交到群众手中,打破了地方干部与群众间无形的墙。
近年来,不少“百姓问政”逐渐成为问计于民的重要平台。“上海发布”、“平安北京”“外交小灵通”,这些宣称“不当僵尸不作秀”的政务微博,截至7月13日“粉丝”量均达到了数百万;武汉市今年已掀起“治庸问责风暴”以来的第六次电视问政。
专家表示,部分“百姓问政”形式受到欢迎,其背后真正吸引民众的是参与“问政”领导干部的深厚“为民情怀”,为民谋利的真诚真心。
“如果只想捞政绩,而将‘问政’变成‘秀场’,对群众反映的难题拖延、推脱,甚至无视民众疾苦,是对有诉求群众的‘二次伤害’。”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说,这样既伤害群众的感情和信任,也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电视问政”现场点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振宇表示,“问政”不是“真人秀”,官员更多的应该是找问题、查责任,而不是作检讨、表决心。应当少一点舞台上的豪言壮语,更多琢磨如何踏实整改。
杜绝“百姓问政”“掺水” 监督、问责齐“发力”
随着我国政务公开的领域和载体不断拓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正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一些专家表示,“百姓问政”应该成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舞台,也应该成为检验干部、考核干部、评价干部的考场。
对久拖未决的事件处理要加大问责追究。“后续调查结果难以出炉,关键是问责处理机制未发挥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说,各种问政是否流于形式,取决于是否能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否真正做到人人有监督、事事有责任、件件有落实。
应该更好探索百姓问政如何取得实效的长效机制。王忠武建议,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构成链条,把各地一些有效的经验以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推动一些制度设计的长期化。
还有专家表示,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百姓问政”是否取得实效的标准,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机制,使“问政”成为“不掺水”的有效监督方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