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公证协会(简称“中国公协”)按照《司法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的要求,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以公信力建设为重点的公证行风建设的意见》,组织全国公证行业开展“让人民群众能感知的公信力”实践活动,通过开门实践、群众评估,进一步把公证公信力建设引向深入。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公正协会长会长丁露。
记者:公证行业历来重视公信力建设,始终强调要不断维护和增强公证公信力,这次在全国公证行业开展“让人民群众能感知的公信力”实践活动,引起社会关注。能否请您结合此次活动的背景,谈谈加强公证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丁露:公信力是公证的根基和生命,也是公证最具价值的社会资本和无形资产。现代公证制度作为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化公证公信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证制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社会的效能,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只有公证行业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大力发挥公证公信力建设在促进中国公证制度现代化上的引领作用,才能找准公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定位,成为值得社会信赖、人民群众经常使用的法治手段。所以,不断深化公证公信力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是一篇必须长期谱写的“公证大文章”。自2002年司法部提出加强公证公信力建设以来,公证行业始终把公信力作为行业发展的立业之本,把维护和增强公证公信力作为公证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公证公信力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行业内部逐渐形成崇尚公信、践行公信、维护公信的良好工作风尚,社会对公证的认可度也日益提升。应该说,当前无论是从业内基础还是外部环境来看,进一步深化公证公信力建设都具备良好的条件,所以,我们组织开展“让人民群众能感知的公信力”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公证公信力建设,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完善公证工作,努力为服务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记者:如您所说,公信力是公证的根基和生命,加强公信力建设对公证行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那么,此次实践活动与以往的公证公信力建设工作有什么区别?
丁露:本次活动最显著、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开门实践”,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能感知”。以往,公证公信力建设活动的执行主体和参与主体主要是行业内部人员,而此次活动则大幅度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将广大群众也吸纳进来,与公证行业直接互动,并主要以人民群众评价作为检验活动成果的标准。公证公信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撑和推动,比如行业规范管理、公证执业实践、奖惩机制完善等等,需要整体、协同推进,但无论着力点和突破点是什么,其落脚点必定是群众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这是对公证公信力建设最根本的评判标准。公证行业只有将公证公信力体现在恪守公正、为民谋利和造福社会的具体行动之中,让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在公平公正的制度框架下感受到亲和与友善,感知到公证的权威、信誉和影响力,公证才能真正取信于民,公证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所以,此次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群众测评,最后达到群众满意、群众受益、群众认同。
记者:“能感知”这一理念的确让人倍感亲切,但好的理念还需要好的方法去实现。此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工作措施有哪些?
丁露:此次活动主要分学习讨论、深入实践、总结提高三个阶段递进式开展,第一阶段主要通过采取培训、座谈、宣讲等方式,引导广大公证人员紧紧围绕公证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原则要求、有效路径和基础保障等问题开展深入的学习讨论,强化维护公证公信力的自觉意识。第二和第三阶段在加强公证实践的同时,将广大民众也广泛的吸纳到活动中来,与行业直接互动。我们将通过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公证宣传日”活动、“遗嘱免费保管和公证”公益服务活动、“公证志愿者”招募活动、便民利民服务创新等活动载体,将公证惠民利民、公证法律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效能提高的实践引向深入。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放置意见箱、进社区、访群众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巩固实践活动成果。中国公协还将通过网络抽样、问卷调查、民意访谈、地方反馈等方式听取群众评价,提交有数据分析的总结报告,对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评估。地方公证协会则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群众测评,让群众推选“讲公信的公证处”和“讲公信的公证员”。为了让群众有更多的参与,让群众有更深的感知,我们还会不断地创新活动举措、丰富活动内容。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们感到中国公协的措施是贴近群众且实实在在的,丰富而且具体,但如何确保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丁露:中国公协党组和中国公协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此次活动。为加强组织领导,中国公协专门成立了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指导实践活动开展,并将不断加强对实践活动的调研和督导。同时,还在总结地方成熟工作经验基础上,成立了由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知名律师等人员组成的公证行风监督指导委员会,加强外部监督指导。最关键的是,此次活动大力引导群众参与,中国公协和地方公协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方便参与的方式和渠道,邀请和引导各方面、多层次的群众代表参加实践活动,倾听群众呼声,加强与群众互动交流,多渠道征集公证公信力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强化群众监督,确保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
记者:据了解,实践活动方案已印发一月有余,全国各地方公证协会也分别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如何?
丁露:今年5月,中国公协组织调研组赴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督导。从了解的情况看,两区公证行业对实践活动积极响应,普遍认可。其他各地也都纷纷行动起来,活动总体开展情况向好。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对实践活动推进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客观研判:一是注意“上热下冷”问题,防止上面有精神,下面没行动,上下两个温度,只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二是注意“外热内冷”问题,防止群众有呼声、有要求,业内无反应或反应迟缓的现象发生,随时关注实践活动中的内外结合点,努力形成良性互动工作局面。三是要注意“老办法解决新矛盾”问题,解决好个别从业者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问题,积极面对公证事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复杂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