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马萨达(2)

世界文化遗产——马萨达(2)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惨烈历史

使马萨达扬名的并不是在高山上建一座城堡,而是犹太人以坚毅与勇气写成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惨烈历史。希律王死后,罗马人占据了马萨达。公元66年,在以色列加利利地区,开始兴起了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运动。不堪重压的犹太教徒,组织起来,身佩短刀,在闹市潜伏着,遇到有罗马人经过,就猛地扑上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专门刺杀罗马人。这种短刀类似匕首,十分利于近战夜战和贴身肉搏,故此他们得了一个绰号——“匕首党”。匕首党英勇骁战,辗转迁徙,从罗马守军手中,一举打下了马萨达。反抗者开始把这座孤零零的山岭,作为反抗罗马大军的根据地,拖家带口聚集到了马萨达。其中艾塞尼派的首领梅纳哈姆,在耶路撒冷被敌人杀害后,他的追随者们也逃到了马萨达。梅纳哈姆的侄子爱力阿沙尔,成了马萨达要塞的指挥官。希律王为自己享乐和防身所度身而做的宫殿,成了犹太教徒顽强抵抗的最后据点。他们在山顶各个地方修筑工事,建造生活设施;把王室住宅分隔成很多小房子,挤住了很多人;还养了鸽子,主要是为了通讯联络;还养了鸡,那是为了改善生活。他们还造了犹太会堂、议事大厅……总之政治、军事、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马萨达是一个地势险峻的天然堡垒

马萨达是一个地势险峻的天然堡垒

公元72年,在提图斯占领耶路撒冷并且毁坏第二圣殿3年之后,罗马的军队,决定要拔掉马萨达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希尔瓦率领大约15000人的罗马大军,包围了马萨达。马萨达是一座面积并不很大的孤山,把它合围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铁桶,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希尔瓦刚开始没想到这会是一场持久战,他认为山上不过是乌合之众,一看到大兵压境,加上断水断粮,挨不了多久就会土崩瓦解举手投降,或许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当年希律王修建的马萨达,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库里有满仓满檩的粮食;天上的降水被城堡里精密的渠道收集起来,后备充足。尽管是最后的孤城,但没有什么能够动摇犹太人勇敢的心。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萨达严防死守巍然挺立,让罗马人伤透了脑筋。罗马人围攻了整整三年,毫无办法之后选择了最笨的方法。在山旁堆一座与山同高、巨大无比的土堆,再堆一个巨大的斜坡到城堡的围墙下。罗马人最后醒悟过来,重兵切断水源,才使坚守三年的要塞被攻陷。

城将破的前夕,马萨达全城的男女老少967人,为避免落入敌手,全体自杀了。他们推出十名勇士作为自杀的执行者,所有人紧抱妻儿,躺在地上,自愿接受亲密战友的一剑刺喉。留一名勇士处死其他杀手,最后自尽。罗马人经过三年殚精竭虑而拓道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死骸。从此,犹太人的足迹从迦南之地上消失,他们以这样的惨烈上演了自己的最后一幕。

当年希律王修建的马萨达,固若金汤,易守难攻

当年希律王修建的马萨达,固若金汤,易守难攻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将永远不朽。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仪式,以纪念英烈。在以色列,参军服兵役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男子36个月,女子24个月,谁也不能当“逃兵”。入伍后的第一课,就是到马萨达瞻仰,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个新兵,必得从山脚下沿着那条令人望之生畏的蛇道,以最快速度爬到山顶,然后对着飘扬的国旗宣誓。还据说,摩萨德——也就是全称为“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它是由以色列军方在1948年成立的。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苏联内务委员会“克格勃”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情报组织)的人员,不单要徒步攀爬这座陡峭的堡垒遗址,而且必须是在夜里,在熊熊火把的映照中起誓:“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一个“再”字,寓意深刻。它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但这样的悲剧,以色列人民再也不允许它发生了。他们必将用生命保卫马萨达,当然也包括整个国土。

责任编辑:王芳芳,蒙时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