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岳雪侠:再温“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

1986年9月,在回答美国记者华莱士关于中国领导提出致富光荣让资本主义国家很多然感到意外这一尖锐问题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条件。我们讲的‘致富’,是指共同富裕,不会产生两极分化,与资本主义不同。”

1987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喀麦隆总统比亚时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一论断告诉我们,生产力持续发展才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普遍改善,才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三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1988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米洛什·雅克什时谈到:“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同年,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他提出了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大局”思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不久,他更明确的说:“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

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1992年春,邓小平和盘托出了他的大思路。他说:“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综上我们看到,邓小平既强调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在各种场合明确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必要的手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不均更不是社会主义。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是对小平同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理解的偏差。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既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所在,也彰显了小平同志伟大的改革气魄和非凡的理论勇气。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同时也把中国由一个平均主义的国家变成了贫富差别越来越大的国家。贫富不均、特别是一些人不正当致富后造成的较大收入差距,以及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等,给许多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的普通民众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失衡。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最尖端的课题。不解决社会公平分配的问题,不解决人民群众收入问题,密切联系群众就会成为空话。

贫穷不能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贫富不均更难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不均更不是社会主义。这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把握,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考量。藏富于民,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走好群众路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