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体两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体两翼”的整体布局。作为“价值之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作为“精神之翼”的中国精神,是密切联系、交互发展的两个观念系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当注重保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发展中国精神的协调并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弘扬发展中国精神提供价值导向。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国家精神致力于为民族国家实现一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凝聚精神力量。因而,国家精神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来弘扬发展自身的精神内涵,瞄准一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组织力量、创生动力。从而,体现着一定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原则的核心价值观,自然就会贯穿在弘扬发展国家精神的各环节要素之中,为国家精神的凝结、形成和发展提供价值导向,规约着弘扬发展国家精神的根本立场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总体目标,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回答了弘扬发展何种中国精神的问题,为弘扬发展中国精神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导向。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弘扬发展中国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0)国家精神作为一种集团性的社会意识,反映着该国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的国家精神也就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历史发展状况,从而,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发展道路弘扬符合这种道路发展需求的国家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弘扬发展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预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明确了弘扬发展中国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弘扬发展中国精神所要追寻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只有追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弘扬发展中国精神才能赢得全体中华儿女的普遍共识,最大范围地凝聚力量,才能构筑发展出强大的、属于中国人民的现代国家精神。只有确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发展愿景、弘扬发展中国精神,才能获取强劲的内生力量和良好的外在保障,才能构筑发展出充满活力的中国精神。只有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体价值准则,才能在各行各业、各群体中贯穿和彰显中国精神,才能构筑发展出切实可感、具体有为的中国精神。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弘扬发展中国精神的民族立场和世界意义。正如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揭示的那样,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学”(21)。尤其在全球化已经深入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方方面面的当代背景下,已经不再有完全民族意义上的文化样式了,相反,每一种民族属性的文化样式往往都熏染着国际属性的文化因素。由此来看,中国精神也应当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根本价值理念,也内含着反映当今世界整体价值追求和变迁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征着当代中国人寻求民族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双重努力,这种努力体现在弘扬发展中国精神过程中,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价值追求和世界性价值观照来明确弘扬发展中国精神的民族立场和世界意义,确保构筑发展中国精神既不走向“民粹主义”,也不落入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陷阱。就前者而言,弘扬发展中国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反映人类普遍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妥善处理好“国际与国内”、“传统与现代”两个转换大局,通过理性爱国主义的强大感召,为建设真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中国和实现社会的真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聚合人心、创生动力,注重兼容并包,广泛吸收借鉴当今世界的优秀精神元素,杜绝用中国精神作幌子发起的在文化交流中的极端行为。就后者而言,弘扬发展中国精神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发展目标、社会发展愿景和个人价值准则的完整科学阐释,不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标榜和强推的“普世价值”所蛊惑,自觉抵制和消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其他国家精神的消极影响,确保中国精神的纯洁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
中国精神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创生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以“三个倡导”的形式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课题的同时,也表明了这样一个理论取向,并且这种理论取向已经在社会各界达成了共识。这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未竟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身内涵也处于不断的凝练发展中。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物,是以思想观念的形式把握的当代中国现实。这就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发展中变化跃升。正所谓进行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弘扬发展中国精神,广泛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人民群众的巨大能量,以现实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作为中国精神的本质意涵,有效地把“国”与“家”、“民”与“族”融为了国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为了“大家”,并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统一起来,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有机结合起来,为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动员力量。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2)正如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总要遭遇来自内部的传统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要素和外部的意识形态的共同干扰冲击那样,任何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都不是顺其自然的,它总是在斗争中确证和充实,在现实检验中逐步凝结展开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而会是需要破解各种困难、历经各个阶段的突破创新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动力支撑。这种动力支撑源自中国精神所蕴涵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作为鞭策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要求人们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要有一种与时俱进、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求真务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有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助力主要表现为:一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创新理论,不断验证、充实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永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二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创新科技,一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为广大群众熟知共信,另一方面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实践、典型案例、先进事迹进行长期跟踪、信息提取、分析反馈和总结推广,为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客观条件。三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创新制度,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有效开展。四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创新人才,为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