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之翼”
国家精神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向度和重要内容,既是意识形态构筑发展的精神基础,也是支撑民族国家凝心聚力、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现时代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表征自己文化血脉与时代镜像的国家精神,即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绵延更续的文化血脉,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创新的时代镜像,二者密切联系、交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处于核心地位,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在协调处理中华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上的集中体现,爱好和平则是爱国主义在处理本民族国家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之间关系上的基本原则。此外,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爱国主义对个人精神状态的明确要求,这五种精神内在关联,共同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生活幸福这一主题,铸就着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与民族精神相比,时代精神的内涵更为丰富,呈现出时代变迁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其中改革创新精神居于核心地位。改革创新作为人们突破常规、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体现着人们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更是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社会精神状态,贯穿在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之中,体现于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交融在培育弘扬中国精神的筑魂事业中。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国精神的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和当代特质,离开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难以找寻现实民族载体,也就会丧失应有的中华民族特色气质,进而使得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无从谈起。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时代特征,离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难以及时地从火热的时代实践中吸取鲜活的发展力量,就会失去时代价值,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同样也无从谈起。中国精神作为集中表征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民族品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精神向度的衍生拓展,构成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之翼”,这是因为:
中国精神寄托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信仰。精神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高级范畴,是人们寻获自己和社会存在发展终极精神意义的精神追求。精神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憧憬,创设着人们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个人和国家都可以是精神信仰的主体。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所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信仰,就失去了意义世界的精神依托和发展愿景,从而丧失人类精神生命本性的基本表征;一个民族国家如果没有精神信仰,就会失去指引人们孜孜以求的方向和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就会解构社会共有精神家园。所以我们才说“没有信仰是孤独的,是最可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信仰体系。如果一种社会意识不能有效转化为全体民众的精神信仰,也就不可能获得意识形态的地位。尤其在当代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和过渡时期,利益为本的市场经济和日渐浮躁的社会生活冲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消解着人们的意义世界,使得人们越来越处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生命不堪承受之重”的煎熬中,影响到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信仰的追求,影响到人们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此背景下提出弘扬中国精神,正是要在全社会引导人们通过中国精神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但是,精神信仰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以一定的理性精神为指导,并在人类精神家园中不断寻获、确证和凝练。中国精神之所以寄托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信仰,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精神所昭示的精神信仰是科学的、人民的、民族的和时代的。就科学性而言,中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它引领人们信仰科学、科学地信仰,指引当代中国人民看到了美好未来世界,也掌握了走向美好未来世界的科学理论、科学道路和科学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人民性而言,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仰追求。正如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人的梦”那样,中国精神也是人民的精神信仰,是每个人的精神信仰。就民族性而言,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表征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憧憬和追求。强调中国精神的民族性,意在说明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既不是域外民族强加的,也不会强加给域外民族。就时代性而言,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高度融汇。可见,中国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内在要求,表征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精神信仰的现实形态。
中国精神创生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力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精神生产具有与物质生产同样的重要性,精神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动力之源。中国精神作为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发挥着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样需要中国精神创生强大精神力量。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也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18)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心聚力的水平,激发人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的深厚情感;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准则规范调整人们在处理个人与祖国关系时的行为选择,引导人们在个人与集体之间保持平衡;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感召,引领人们为建设富强美好祖国而团结奋斗。与此同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9)当代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文化创新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推动,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