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领导干部应当“执中立诚”

陕西:领导干部应当“执中立诚”

关于“中庸”,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几千年来,中庸一直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是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近日,聆听了陕西师大刘学智教授《〈中庸〉与人生境界》的讲座之后,自己颇有触动,深切感到,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中庸》更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思想认识、做人行事、学习察物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思想当执中。按照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说法,子思作《中庸》的目的是防止儒家道统失传,而这个道统就是尧授于禹的“允执厥中”的中道原则。从个人层面来讲,“人心”和“道心”都生来本有,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修养德性,保持“道心”,做到执中守道,这正是《中庸》思想的重点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要求,正是当今每个公民应当随时随地把握的中道。“诚”与“中”是中庸的基本概念,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要求,正是在吸收和弘扬了包括中庸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作为领导干部,更应当在思想认识上率先执守这一中道。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