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当博审。子思在《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既回答了学什么,又说出了怎么学的方法。关于学习的内容——“博学”,即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就是广泛猎取一切有用的东西。关于学习的方法——“审问”,即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当年蔡元培先生给北大确立的校训“兼容并包”和如今北外的校训“兼容并蓄,博学笃行”,都与《中庸》的学习思想一脉相承。当前,党中央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我们领导干部应当模范带头,在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时,都有一个审问、领会、吸收的问题,特别需要把八小时之外的闲暇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上。省政府坚持举办的周末讲座就开了这样一个好头。
察物当慎明。如何观察事物?《中庸》告诉我们:“慎思之,明辨之。”就是说,要辨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识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实际上,这包括了认识、判断的两个过程,“慎”和“明”是做出正确认识和判断的基本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常常需要做出黑白、是非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正确决策。但问题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往往会影响甚至误导我们的判断,这就需要具有一双火眼金睛和拨云见日的能力,需要去伪存真的识别和判定过程。有时候,一些现象和言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些影响误判的人和事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始终与中央基准看齐,在提高慎思和明辨能力上下功夫,这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作者系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