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司法改革如何冲破“利益藩篱”(2)

江苏:司法改革如何冲破“利益藩篱”(2)

长期以来,司法改革沿袭的“先易后难”的路径,在内部机制的改革上涉足较多,而对涉及不同公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涉及司法人员切身利益的调整,则是回避居多。这使得司法改革的难点不断累积,到了这一轮司改,已很难再找出一项容易推行的改革。最受关注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根据前述“上海方案”中的员额配比,有85%的司法人力资源将直接投入办案,而行政人员则被压缩到了惊人的15%。如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和员额制切实推行,一大批现职司法行政人员将面临转岗,这其中的利益冲突和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阻碍,不难窥见。

所以,舆论期待上海司改试点率先扬帆,也在观望上海司改试点会如何出牌。还以“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为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确保最适合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司法人员走上那占比33%的法官和检察官岗位。由于这一举措还关联着司法人员薪酬制度改革,众皆争抢法官岗和检察官岗应不难预料。原有的“院领导”和“院中层领导”会心甘情愿地轻易交出自己的权力吗?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司法官遴选机制,而光为了人员稳定,不顾改革导向给予原有的各级“长官”以种种进入法官和检察官岗位的优先通道,则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恐将在实践过程中又会被异化为旧有的体制“改了个名字而已”。

另一方面,司法机关行政管理人员面临大幅压缩,15%肯定无法承载,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可能也不适应(或不愿意)从事司法辅助人员岗。原来是管着法官、检察官的,现在要辅助法官、检察官,要为法官、检察官服务,没有良好的心态是无法完成这种职业转换的。这些人员如何分流,恐怕“方案”里已有既定预案,在实践过程中也可能被突破或被调整。我的一个担心是,为了严格满足“上海方案”中的各类司法人员员额配比,会不会有大量的“临时工”出现在这些比例之外。

顶层设计对于司法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但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司法改革之后的司法定型,并非都是建构的成果,而更多是演绎的结果。司改注定会遇到阻碍,尤其是司改的主要执行者——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就是司改要削权的对象。如何确保改革意旨在改革推行过程中,不致异化走样,实是对改革者的极大考验。一方面,改革者要看到“改革必然触及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将遇上某些阻碍;另一方面,在司改过程中利益受“损”的各类司法官员,也要有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司改的挑战。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