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阶段的突出表现:割裂和三个自循环
在系统转换的过渡阶段,我国经济表现出既不同于原有系统的运行特征,也不同于拟转换成系统的运行特征,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集中表现为各种割裂,呈现出各种“乱象”:经济供给与需求的割裂,经济的管理体系与运行体系的割裂,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割裂,风险收益的获得者与最重承担者的割裂(治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体系),等等。
基于当前存在的多种割裂,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三个自循环系统。一个是由外贸领域、国际房地产和消费市场、外汇储备运用构成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如下图所示。
二是由土地财政、房地产和影子银行构成的自循环。可用下图表示。
三是投资内部形成的过剩产能自循环,如下图所示。
不论是国际大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土地财政——房地产——影子银行”循环,抑或是过剩产能循环,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中的一部分,其快速发展都推动了GDP的增长。2002年-2008年,国际大循环与“土地——房地产——金融”循环共同支撑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我国GDP增速超过10%。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给我国的出口行业带来沉重打击,大量出口行业倒闭退出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出口行业的水分。但随着经济的恢复,仍存在套利套汇而催生的虚假贸易的自循环。2013年5月打击虚假贸易融资,2014年初的人民币汇率贬值,进一步挤出了这部分非实体经济因素支撑的出口贸易。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挑战,我国维持了“土地财政——房地产——影子银行”循环,保持了经济增速的平稳,但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速下了一个台阶。
从这三个自循环来看,都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国际大循环顺应新一轮全球化的需求,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土地财政——房地产——影子银行”循环则与城镇化、消费升级和金融转型相吻合,是内需驱动的一部分。过剩产能循环则与提高行业集中度,与产业的升级相吻合。因此,这些自循环都是我国结构调整的一部分,但显然这些自循环由于都基于某种或某些割裂,已超越了正常的结构调整,出现过度发展,带来可持续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