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国家治理思想
( 一) 《决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决定。改革是改制度,而制度是关于不同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安排。从各种不同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安排这个角度去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比较容易抓住其中的精髓。而不同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安排,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最核心的内容,所以三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头到尾都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只是我们现在还不习惯从这个视角来解读三中全会精神。
( 二) 《决定》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可以概括为八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可概括为八组关系,即八组不同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一是中国共产党与人大、政府、政协等其他各个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四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五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六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资源环境权益方面的关系; 七是特权与民权的关系; 八是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下面简单地介绍其中的五组关系。
1. 中国共产党与人大、政府、政协等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
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了两个重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未来的改革中发挥领导作用;第二,改革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一定要坚持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必须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进行。
在政府方面,《决定》涉及党政分开,但没有进行详细阐述,主要强调了政府职能转变等。在人大方面,《决定》明确指出,“一府两院”由人大任免,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管,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必须通过同级人大;在政协方面,《决定》主要强调要推进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民主的主要形式。
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决定》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更多更强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其有三个要点:第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决定》指出,全面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与以往的基础性作用有所不同,基础性作用意味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上与下的关系,市场在下面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在上面发挥统领性的作用,实际运行的结果是政府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所以现在改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决定性的作用意味着市场与政府是主与次的关系,市场为主,政府为次,即最终的决定权在市场,这就把市场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第三,重点发展三大要素市场,即资金市场、土地市场和技术市场。
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也有三个要点: 第一,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政府的职责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保护环境,其他的交给企业与市场。第二,政府要放权与分权,即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第三,改革政府的考核导向,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科技创新、安全生产、产能过剩、新增债务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