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办个酒席怎么也得两万多,现在有了‘村民食堂’,办下来不到一万,省了一半的钱。”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郭院村的村民郭艳辉说。
郭艳辉所说的“村民食堂”位于该村村委会的后院,村里大部分的红白事都在这办理。2012年7月,郭院村为了摒弃婚丧嫁娶互相攀比、讲排场之风,倡导节俭操办婚丧宴请,设立了“村民食堂”。这里的酒席有节俭菜单,办事有专人帮办,两年来已办红白事近20场。
2014年6月,郭院村“村民食堂”被中宣部评为全国“节约之星”。6月底,衡水市委书记李谦到该村就创建“村民食堂”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他强调,要在全市大力推广郭院村创建“村民食堂”的经验和做法,把这项工作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正风肃纪活动结合起来,办好老百姓最需要办、最希望办、最欢迎的事。
近日,中新网记者来到武强县周窝镇郭院村,从当地百姓、官员的眼中解读“村民食堂”。
小食堂挤走不良之风
武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这个以年画闻名的贫困县,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村人口也占该县人口的大多数。然而,在周窝镇郭院村流传有“一场婚丧事儿,一年缓不过劲儿”的说法。
郭院村村委会主任郭子正说,婚丧嫁娶互相攀比、讲排场不是城市人的专利,在农村中也多有发生。随着农村婚丧嫁娶越来越讲排场,酒席档次也越来越高,一些贫困户为了不丢面子,更是借钱办酒席。以前,郭院村婚丧嫁娶互相攀比很严重,村民们互相随礼,关系一般的随几十元,关系好的则随一百,久而久之,村里便形成了“随50元的请一次客,随100元的要请两次”的不良风气。
为了遏制这种不良之风,给村民减轻负担,2012年7月,郭院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村民代表集体表决通过建立“村民食堂”,确立了红白事的办事标准。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1名,成员若干。红白理事会的职责是:协助办理红白事的村民制定活动标准、确定请客范围以及组织帮忙人员;对于婚丧事不节俭办理的农户,进行批评教育。
在郭子正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村民食堂”。厨房餐厅简单大方,墙上贴着“米粒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奢侈不能当面子”、“舔干净不丢人”、“统一标准,禁止婚事大操大办”等标语和宣传画;厨房里,可以看到墙上贴有“蔬菜肉食区”、“烟酒糖茶区”的标识,一大一小两个锅灶一尘不染;几张大圆桌整齐摆放在餐厅里,墙上挂有一张食堂菜单,上面的凉菜写为,杂果罐头、拌金针菇、火腿、花生米、拌豆角,热菜则写有黄豆芽肉丁、黄瓜鸡蛋、西葫芦肉、青椒肉等10个热菜,“从中任选8个菜”这几个红字在菜单的下面,很是醒目。
在菜单的旁边还有一本村民用餐台账,里面清晰的记录着村民办酒席的情况,包括桌数、用餐总结、主家意见及建议等。郭子正说,让村民填写信息,就是为了让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了解村民的真实情况,更好地帮忙协助制定标准。
郭子正告诉记者,村民们其实都知道“村民食堂”是个好事,但开始都觉得面子上过不去,都持观望态度,村干部就从自身做起,他儿子的婚事就是在“村民食堂”办的。
郭子正说,有了村干部的带头,村民们也开始走进“村民食堂”办酒席,“大家都这么办,也就没人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了,这两年来已办了近20场。”
郭院村的“村民食堂”有一个“统一标准”,那就是香烟不超过10元一盒,酒不能超过25元一瓶,正宴每桌不得超过8个菜,丧葬开支标准最高不得突破5000元,杜绝大操大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