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是中国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重大思想命题(3)

现代性是中国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重大思想命题(3)

现代性既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其消极、毁灭性的一面。随着社会发展,启蒙现代性却在某些方面背离了它的初衷,逐步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为现代性困境的产生埋下了种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理性的分裂与蜕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宰制。在当代,工具理性集中表现为科技理性和经济理性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应是人的理性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后者为前者服务,并以前者为导向;前者指引着后者活动的方向。但理性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宰制,从而忽视了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使人被物化成为“单向度的人”,导致了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二是理性的僭越。即认为理性万能,放大了技术理性和经济理性的正面效应,忽视了其负面效应,从而削弱了人类的责任意识,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三是个体理性、群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偏离。个体理性和群体理性往往表现为追求自身或成员利益的最大化,迷信个体理性自然会导致公共善,必然使社会走向利己主义、功利主义。

其二,主体性原则的扭曲。主体性原则原本是为了张扬人性,倡导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以此更好地改造自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主体性原则却发生扭曲,出现了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主体性原则演变为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界当作操纵和宰割的对象,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盲目掠夺。二是主体能动性趋于消解。这种倾向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忽视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使主体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脱离了自身的主体性,并在物欲的膨胀下使人蜕变为工具。

其三,物质性的庸俗化。物质性不仅将追求物质财富视为人的自然天性,而且将其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对于物质性的过度追求,就会导致庸俗化,产生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表现出来。

其四,对自由的追求异化出不自由的新枷锁。物质的增长、权利意识的增加以及其他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为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追求自由过程中,出现了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宰制以及功利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构筑了新的牢笼,使人处于一种新的不自由状态。

除此之外,中国自身存在的独特因素,加剧了现代性困境。主要表现在:

其一,外源性现代性内在的缺陷。中国现代性具有外源性特征。学习、模仿与借鉴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成为中国开辟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虽然诸多的国外发展模式和观点迥异的社会思潮,为中国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便利,但也带来模式之争、价值之争和道路之争等诸多问题,给发展带来了困惑。

其二,以“术”为本,注重实效或实利。中国所处的历史和现实环境,必然要求以追赶发达国家、实现强国富民为历史使命,因此更强调“术”的学习和引进,注重实效或实利,而相对忽视了现代性的内在精神实质。

其三,复合多元性转型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从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传统社会向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在内的复合转型,呈现迅速广阔、复杂分化、多元复合等特征。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使现代性消极的一面,如理性的蜕变、主体性原则的扭曲以及物质性的庸俗化等,表现得更为突出。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作用的缺失。现代性的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既有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相互建构的一面。如果消除传统文化的作用,现代性就会缺少内在的精神支柱和必要的价值导向。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更多是强调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一面,而忽视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相互建构的一面,并一度认为传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障碍。脱离了自身传统、仅靠简单移植的现代性,通常会因“先天不足”而出现更多的缺陷。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