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产能过剩”问题

正确认识“产能过剩”问题

对“产能过剩”问题存在的争议

人们目前似乎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判断:产能过剩严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据工信部公布,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因此也形成了相关的政策: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11月国土资源部发文《严禁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供地》。同时,国际机构也对中国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高度关注。比如,IMF认为是中国的高投资率引起了产能过剩并导致了资源错配,使得总体投资回报率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5%下降为如今的16%。IMF还利用经济增长模型测算后指出,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纠正,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将可能跌至4%左右。

从更长的时间区间看,中国也一直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顽疾”,每一次经济相对不景气时,都需要治理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但越治理,似乎产能过剩问题越严重,产能扩张一直非常快速,因而如何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成为宏观决策中的重大问题。

不过非常奇怪的是,截至目前,关于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统计结果仍然没有统一。已公开发布的最为乐观的估计是OECD测算的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季度数据,2011年平均水平达到85.60%。相比而言,IMF国别报告的统计结果最为悲观,数据显示中国平均产能利用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是80%左右的水平,但是危机爆发之后迅速下降,至2011年仅为60%左右。然而,根据笔者实际调查的企业微观数据,部分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事实上是很高的,某国有钢铁企业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0.74%、83.99%和87.84%,特别是2013年年底,产能利用率的数据进一步攀升。微观数据和汇总数据出现了巨大的反差,这些混杂的信息充分显示出已有测度结果的相互矛盾和较大偏差,因而需要对产能过剩与否及过剩的程度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政策选择。

从国际层面看,很少有国家将产能过剩视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首先,在政策层面,主要国家有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指标,部分国家产能利用率也很低,但并没有所谓的“产能过剩”治理的政策主张,全球产能过剩也没有像GDP等其他经济指标一样有官方全球统计数据;其次,在研究层面,在更多的经济学分析中,并没有将产能过剩作为一个关键议题加以研究,而是侧重对产能利用率的剖析。因而除了实践统计环节存在争议之外,学术界对于如何看待产能过剩问题更存在着真伪命题之争。

从全球主要国家的统计数据比较看,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并不是最低的,这就意味着需要考虑是否真正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出台一系列政策是否有必要的问题。

本文关键词: “产能过剩”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