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师宴请亲属”被通报批评应如何看待?(4)

【案例】“教师宴请亲属”被通报批评应如何看待?(4)

什么法律可禁止“请亲戚吃饭”?

从四川大凉山深处的一座小镇,考进全国知名学府复旦大学,谢老师为女儿升学而开席庆祝,这不是很正常的心情吗?

作为一名大山深处的普通教师,谢老师不是什么校长、领导,手中无大权,袋中无巨款,花的又不是公款,掏自己腰包请亲戚朋友们吃顿饭有何不可?这与公众反对的某些领导、教师借升学宴、谢师宴之机敛财、铺张浪费完全不是一回事,当地纪委、监察局怎能横加干涉。

我们固然反对某些公职人员为子女升学而大操大办升学宴、谢师宴,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看到请客吃饭就不加分析地认为违反政策。仔细阅读新闻不难发现,谢老师请的人其实并不多,一共才20几位。在一个大家庭里,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型的家庭聚会而已。

因此,谢老师请的这顿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谢师宴、升学宴,而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家宴。如果连普通公民的家宴都要伸手去管,是不是手伸得太长了?中央反四风,反对的是公职人员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奢靡浪费的行为、作风,并不反对、干涉民间正常的婚丧嫁娶。还是请将精力放到查处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上吧。

【启示与思考】

从这则简短的新闻来看,谢老师只是普通的教师,应该不存在权钱交易,基本上排除借机敛财的任何可能性,而且只是二十多名亲戚聚餐。然而,碰上零容忍的制度规定,喝的不是“喜酒”,倒是端起“杯具”。网友对此比较同情,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甚至是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公权力的介入很野蛮,“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即便从节俭与社会风气角度看,也无不妥之处,何以“被处罚”?

各种禁令锁定权力,是关权力的制度笼子,而不能成为“误伤”与权力毫无相关的私权利的工具。如果以制度规定为名,破坏无权力加身、无权力影响力的人情交往,就会产生负能量,是对人情的全盘否定。在人情与规则、人情与制度的关系上,有不少经典论断——没有人情的规则是暴力,没有规则的人情是混乱;制度管理管的是行为,人情管理管的是心。有关人士对此有成熟的分析:人情应是规则的填充剂,再好的制度也会存在漏洞。人情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社会不是机器,人心不是电脑,更需要人情来避免摩擦、防止老化。

各种禁令也是公权力的产物,是“权力监督权力、权力制约权力”的产物,只针对权力以及有权力的人与事,不能扩大化,否则,也是一种滥权。公权力与私权利可以实现“正和博弈”,关键在于厘清公权力的边界。有专家认为,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公共利益。当公权力需要介入私权利的时候,必须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公权力机关必须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才可对私权利进行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干预。当然,相关禁令难免要介入私权利,但目标人群与对象只能是掌权者。

应该看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是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四风”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是那些手中有一定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往往会利用掌握的权力,借婚丧嫁娶、子女升学入职之际大操大办、借机敛财。比如说,假若谢老师是学校领导,就难免有借女儿升学之际敛财之嫌。

恰恰相反,谢老师只是一介布衣,与领导不沾边;清幽相聚,也算不得是大操大办、更无借机敛财之举。因此,厘清事实,还原真相,固然必要。但是,这样平常的一件人之常情之事,何苦非要上纲上线,小题大做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