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如何推陈出新,凝练孝敬美德,以孝敬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当下,应该从发掘、扬弃、转化、融入四个方面着手。
孝敬资源需要发掘。长期以来,国人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孝敬文化涵盖了古今一切有关孝的思想理论、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以及文学艺术成果在内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既有由一定物质载体所凝结和体现的物质形态的孝敬文化,如与孝有关的建筑、服饰、器物、墓葬等,又有受孝的观念或孝德规范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举止与行动,包括关于孝的各种命名、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礼仪习俗等行为形态的孝敬文化。因此,需要我们在丰富的历史记忆中,在老百姓的生活实践等方面发掘孝敬资源,使中华民族孝敬资源宝库不断得到丰富。
在扬弃中凝练孝敬美德。今天,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不能照单全收,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养亲、敬亲、谏亲、尊老等孝敬美德中汲取 “泛爱众而亲仁”“从义不从父”“事父母几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等思想的精华,适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摒弃“父母在、不远游”“光宗耀祖”“埋儿奉母”之类的愚孝,坚守那些指导人们怎样去“修齐治平”的孝敬精义。
在转化中赋予孝敬美德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传统社会,孝敬包含了事亲、孝悌、孝忠、孝廉、孝与礼、孝与法等多种关系,形成了孝敬父母、继承父志、珍惜生命、兄友弟恭、延续后代、事君忠君、诚信待友、立身立功等丰富的内容。孝的天然性(建立在特定的人伦关系之上)、推及性(从家庭推及至社会、至国家)、义务性(人人都有行孝义务)、实践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在生活实践中行孝)以及时代适应性特征,决定了孝敬美德完全可以与时俱进的转化,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基因”植入人的心灵。今天,需要将孝敬的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孝敬父母美德的基础上,把继承父志转化为继承父辈振兴中华的大志,把诚信待友转化成为诚实守信、真诚自信的优秀品格,把立身立功转化成为国家努力成才、建功立业的不懈追求,把事君忠君转化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感恩,从而使孝敬的内涵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时代感。
以仁爱为核心,丰富孝敬转化的表达形式。今天,孝敬的主体不仅仅是身为子女的晚辈,而是所有人;孝敬的对象(客体)由过去的父母、尊长、君王,延伸至所有的人,不仅如此,还包括国家、社会、自然万物。在家庭里,孝敬是亲人之间的爱;在学校里,孝敬是师生间、同学间的爱;在社会上,孝敬就是大众间的互敬互爱;在国家层面上,孝敬就是忠于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人生。
在融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敬孕育于血缘亲人之爱,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最易于被人接受。因此,要遵循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孝敬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之中;要用广大人民群众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的具体形式,将孝敬教育融入社会教育大系统中,形成社会化教育的长效机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像空气和水一样时刻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向往和追求讲孝敬、尊孝敬、守孝敬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如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