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的三大内动力(2)

践行群众路线的三大内动力(2)

摘要:践行群众路线的行动动力不仅来自上级的要求,也要来自广大党员自我的内心呼唤。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通过创新党性教育,激发内心需要,才能保证践行群众路线主动走、真正走、永远走。

践行群众路线要有情感动力

学习群众路线容易,真正融入群众中去却不易。刘少奇曾说:“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来就不是冷冰冰的理论诠释,而是活生生的情感体验。

形式是载体,是潜移默化的必要环节。情感动力源自活化形式,需要构筑干群同言同行的党性教育。这个体验就像完成一场爵士乐。没有具体的预设,没有标准化的设计,只有方向、主题主线、旋律基调和有才华的乐手,最重要的是一个演与听没有明晰界限的“场”。这个“场”就是能交融心灵、互相补足的现实生活的情境。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到城市社区融入群众原汁原味的生活;做一天环卫工人、做一天交通警察、做一天社区志愿者等等,通过角色体验、思维转换,获得切身感受。

情感动力的获得要深化党性教育的质量,完成干群同情同心的过程。空间距离的拉近升华到心理距离的拉近,甚至是亲密无间、水乳交融,才是党性教育的体验。否则就是一次基层旅游一次行动扰民一次官方作秀。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心通才通,情近人才近。引导带动领导干部反思,思考群众的疾苦与诉求,剖析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思考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剖析我们的能力素质差距,思考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从触动到感悟,从感悟到启迪,从启迪到坚定,党性教育借助群众工作培育,群众情怀在党性修养中升腾。

践行群众路线要有利益动力

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脱离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还强调“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党性的激发也离不开利弊的权衡,少不了内心的纠结与斗争。与其在实际为官用权的道路上,用人民的权力和国家集体利益去选择,不如在党性教育中完成这个心理体验。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前人是自己的镜子,照镜子正衣冠,作比较找选择。

利益动力就是要在正向引导中完成心理比较。一方面,在党性教育中开展依托红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注重参与和体验。东北抗联是中国革命的最为艰苦的历程。重走抗联路,再回风雪林莽,再见崇山密林。听着故事,含着泪花。学员由衷地自我追问,“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里能做得到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们潜移默化地感受着革命时代老一辈革命家的选择,体悟他们的人生与心境,比较今昔的信仰信念。

另一方面,请勤政廉政的优秀党员干部,结合亲身的工作经历和思想历程,把自己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无私奉献的事迹呈现出来。引导学员思考人生。勤政的模范,放弃个人的安逸,完成百姓的责任,我们做得有人家好吗?相互讨论,自我追问,内心渐渐明白了道理,用模范的力量说明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成为优秀党员干部,才能有成功的人生。

总之,发现理论力量,完成心灵感悟,实现情感共生,强化利弊较量,完成好坏比较。通过这一途径,激活了内心,触动了灵魂,形成了信仰,践行群众路线也收获了真正的动力。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