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的理想

中国经济学家的理想

“大跃进时炼过钢、困难时期吃过糠、文化革命扛过枪、改革开放留过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吕政对自己的学习成长道路如此总结。

事实上,出身农村让吕政对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有了最感性的认识;受训军旅让吕政培养了纪律、严谨的性格特点;研究工业让吕政形成了重视实际调研的学术作风。正是那种基于实际、来源基层的人生经历,塑造了吕政在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领域的学术基调,也成就了他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收获。吕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上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散文诗:“我们的劳动是无形的,但可以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虽然我没有站在炼钢炉旁,但同样在为高楼大厦输送钢梁。从地球同步轨道的人造卫星,到深海油田的钻井平台上,从无线通讯的基站,到纵横万里的互联网,从丰收的田野,到琳琅满目的商场,哪里有生产、流通和消费,哪里就有我们的劳动,哪里就凝聚着我们的智慧和思想。不必羡慕诺贝尔经济学奖,13亿人的神州大地,从贫穷走向小康,从落后走向富强,才是中国经济学家的理想。”

这段文字表达了吕政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学家的境界和抱负,也反映了他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心态:扎根于中国这片热土,在实际工作的经验中寻找经济学理论的知识升华。

从军工到工业经济理论研究

高中毕业前一直没有见过工厂和火车,后来却从事工业经济研究,时代给了他能够投身学术、独立思考的机遇。

吕政1945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大别山的金寨县,1963年高中毕业之前一直在大别山区的农村读书和成长,“在此之前我一直没有见过工厂和火车,但后来却从事工业经济研究,这真是时代给予我的机遇”。

1968年,吕政从合肥师范学院毕业,被派遣到南京军区某部农场锻炼。吕政对本报记者说:“我大学毕业后到南京军区农场锻炼了一年多,大学毕业生到军区农场锻炼在那个时代是对大学生再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根据我个人的体验,对于学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分子,这并不是浪费青春和虚度年华,而是十分有益的磨炼。一年多艰苦的农场劳动,耕田、插秧、收割、抗洪、修堤,使我真正体会到农业劳动和农民的辛苦。”

除了干农活外,这些大学生们还在解放军连、排长的指挥下,进行操练、打靶、执勤、站岗、夜行军等军事训练,培养了刚出校园的大学生的军事素养以及遵守纪律、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作风习惯。

1970年吕政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从事军需工业生产技术管理的调研工作,“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吕政认为,在这里的工作性质与大学学过的专业差异很大,即从社会科学转向工业生产技术领域。工作任务和压力迫使他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工业生产、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军需工业战线8年多的实际工作,使我对工业经济和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也对我1978年报考工业经济专业的研究生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1978年9月吕政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研究生,1981年9月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并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

研究生毕业,吕政的选择面很宽,当时学工业经济的学生很少,吕政的就业选择可以去做公务员、可以到金融机构和银行、可以选择高校、可以到党的宣传部门、也可以回到军队,“选择的空间很大,但是我还是觉得我爱好做研究,喜欢思考问题,并且愿意保持这种思想的独立性。所以我最终决定留在社科院工业所,这符合我的喜好和价值取向。”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1986年吕政又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博士研究生。1987年3月—1988年7月在澳大利亚阿得莱德大学经济系做访问学者,1990年7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