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的理想 (2)

中国经济学家的理想 (2)

没有实际经验难出理论成果

不扎根于中国这片热土,没有在中国从事实际工作的经验,就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经济学家。

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后,吕政先后担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兼经济管理出版社总编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管理》杂志主编;同时他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6年当选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30多年来,吕政在工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防工业等领域进行了卓越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

其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76—1985》、《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治理整顿的任务和措施》、《对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再认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难点与对策》、《产业政策的作用范围及其实现问题》、《论提高工业素质》、《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中国国防工业军转民问题研究》等著作。他的专著《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论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调整》、《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等在理论界与社会上均产生了广泛影响。

吕政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过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他主编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3)——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回答了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基地的问题,阐述了当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和问题,被评为中国社科院重要研究成果。

吕政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和与时俱进。读研究生之前吕政在军队农场和工业生产管理部门锻炼和工作了10年,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济与技术工作经验,这决定了他以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方向。在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吕政仍然坚持经常深入工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30多年来,他对我国几百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做过实地考察,直接得到工业企业发展、改革和运行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吕政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始终坚持有的放矢,没有从书本到书本的教条,而是不断在基于现实的基础上探讨工业发展、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问题。

“我的研究方向是工业经济,它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专业特点决定了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必须熟悉实际情况,具有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系统的专业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仅仅从书本上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获得博士学位,如果出了校门就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缺乏做实际经济工作的阅历和经验,其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缺陷的。我在工业经济理论研究上有所收获,与30多年来一直坚持深入工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吕政说:“不扎根于中国这片热土,没有在中国从事实际工作的经验,就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经济学家。工业经济研究所的老所长马洪、蒋一苇既是著名的经济学者,又具有从事革命事业和经济建设工作的丰富经验,因此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做出杰出的理论贡献。所以到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后,我始终以老一代学者为榜样,坚持深入实际,不间断地到工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直接得到工业企业发展、改革和运行的第一手材料,既加深了对实际情况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论和政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反对述而不作、论而不证,不做调查研究,只凭感想和知识度对媒体发表见解的学风。”

除此之外,在联系实际的同时,吕政的文史素养也为他的工业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充足养分。中学时代,吕政除了课本知识,还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了视野,奠定了他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架构。出于兴趣,他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积淀了深厚的文史素养。“社会科学虽然门类很多,但作为一门大学科,经济学与史学、文学都是相通的。文学、史学和哲学知识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扎实的文学功底对写好经济学论文至关重要。我自认古文的基础不好,很难写出精练的现代经济学文章。”吕政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