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的理想 (3)

中国经济学家的理想 (3)

与托夫勒“抬杠”:对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认识

从与托夫勒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讨论中,折现出的是吕政对中国工业经济结构问题的思考。

1998年国家计委和世界银行共同举办了一次关于21世纪产经结构演变趋势的讨论会,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先生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发表演讲,主题是关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问题。

当时吕政也受邀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了与托夫勒先生不尽相同的观点,一时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事实上,从与托夫勒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讨论中,折现出的是吕政对中国工业经济结构问题的思考。

吕政认为,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不是独立的积极形态。信息化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毛与皮的关系,没有农业、工业物质生产等实体经济,信息化何以存在?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正确处理信息化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传统产业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同时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新起点。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表现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严重污染环境的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在工业成本构成中,80%以上是转移的物化劳动,资源耗费高是我国工业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物化劳动的消耗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的途径。资本密集型行业应推进生产要素向大型企业集中。这种集中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人认为提高基础产业进入门槛,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国有大企业集中抑制了民营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从法律上和政策上看,并不存在阻碍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的障碍,但是民营资本的进入,必须适应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机构成高、资本投入强度大的特点。在煤炭开采、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水泥、玻璃等工业领域,要以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为主导,淘汰那些规模不经济、技术经济指标落后、严重污染环境的中小型企业。

而调整工业结构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实现市场供求的平衡,保障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减少和避免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剧烈波动,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地区和企业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工业竞争力。中国工业调整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消除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又要解决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问题。消除结构性短缺,也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解决能源、原材料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解决技术密集型的、先进的机械、电子元器件和软件产品等国内生产能力供给不足的矛盾。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