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后,那些终将进入历史垃圾箱的词语

户籍改革后,那些终将进入历史垃圾箱的词语

3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宣告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这项公众期待已久的重大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

专家指出,现有户籍制度的最大弊病在于城乡户籍背后的巨大福利差距,而改革的核心就是逐渐消除这一差距,使得人人享有统一的“国民待遇”。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许多与户籍捆绑的概念也终将进入历史的垃圾箱。

【农转非】

“农转非”,也就是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或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但仍在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农村人想要“农转非”,考大学、婚嫁或者在城里买房是主要途径。

近些年,有些地方也出台了农村老人投靠已进城落户的子女,可以办理“农转非”户口的措施。然而,“农转非”对于农村人来说,常常被提升到改变命运的高度,其难度也可见一斑。此次《意见》明确提出终结“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农”与“非农”都不存在了,“农转非”也终将逝去。

【农民工】

“让‘农民工’成为历史!”这是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一直以来的呼吁。在他看来,“农民工”这一称呼在略带歧视的背后,更重要是与“市民”身份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有2.6亿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里工作,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们却因为没有城市户口而被医疗、子女教育、居住等诸多问题困扰,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此次《意见》除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还指出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例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也许“农民工”的叫法还会在一些领域延续,但未来他们的官方名称应为“农业转移人口”。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