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在竹林镇的竹林大道上,这条大横幅高高悬挂,分外引人注目。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经过31年的奋斗,发展为闻名全国的经济强镇——“竹林奇迹”广为人知。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更为绚丽的风景:重视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转变,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蔚然成风,走出了一条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竹林变成了“风正、气顺、人和、镇富”活生生的实践。
好思想带来好作风
“群众路线大开展,居民讨论提意见。新风新貌靓竹林,干部群众笑开颜。”在竹林镇“戏迷乐园”里,伴着悠扬的板竹和弦子声,一曲河南坠子《竹林新风》引来阵阵喝彩。
演唱者刘桂花告诉记者:5月份以来,镇里开展“百户千人大走访”,深入整治人居环境、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镇容更美,大家更舒心。“俺们自写自编自唱,唱一唱竹林好风气、赞一赞群众路线的传家宝!”
竹林与群众路线的“不解之缘”,可以回溯到1983年。
这一年,一些村干部只顾自己搞个体经济,竹林班子瘫、人心散、社会乱。时任村支部书记赵明恩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开了七天七夜会议。会上确定了“两个50%”:“用50%的精力抓经济,用50%的精力抓人的思想,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要拿出60%至70%的精力抓人的思想教育。”
“在人均年收入只有87元的情况下,我们不忘抓思想作风。抓什么思想作风?就是抓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抓为民务实清廉的好作风。”赵明恩说。
学习在竹林是件大事,31年来竹林由村到建制镇,党员队伍从当初的31人壮大到现在的719人,任何情况下都雷打不动坚持学习制度:党员干部每月“逢九学习”,职工群众“逢十学习”,坚持不懈。
“想大家有自己,想自己没自己”,“轻轻松松干不好竹林工作,按部就班不适应竹林工作,马马虎虎胜任不了竹林工作”——学习中,领导干部接地气、掏心窝的心得体会,引起大家的深深共鸣,并传为“竹林名言”。
领导带头最有感召力。竹林“领路人”赵明恩及一班人,始终铭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百姓有吃有喝,最终说共产党好。”
当年,赵明恩顶着高温、披着一床湿棉被从村办小厂搬出第一块耐火砖;和群众一同奋战引黄工地,筑渠32公里、四级提灌引黄入竹,彻底解决了竹林人的“吃水难”……如今,埋头苦干了三十多年的老书记,依然事无巨细带着头做。
今年大走访中,当赵明恩来到石鼓街,一个20来岁的姑娘激动地上前拉住他:“赵书记,救命恩人!”12年前,赵明恩走访群众时,发现8岁的赵冰心脸色青紫,喘不上气来。原来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单亲妈妈因家贫打算放弃治疗。赵明恩急在心里,亲自为她联系了大医院,又协调镇慈善协会拨了医疗款。如今,小冰心健康地长大了,还考上了商丘学院,暑假回家巧遇赵明恩。那天,姑娘流着泪拉着老书记的手说啥也不肯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