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过艰难,看见老百姓艰难,心里就难受。”赵明恩说。质朴无华的语言里,跃动着一颗火热的为民之心!
身教胜于言传。主要领导思想正、作风硬,就能带出一支好队伍。
竹林干部都知道赵明恩的“口头禅”:“办企业图挣钱,养头猪图吃肉,当干部不干活要你干啥。”于是有了“五加二”、“白加黑”、“夜总会”(夜间工作总结会)、“小雨不停,大雨搭棚”等工作法,勤勤勉勉、雷厉风行干工作办实事。
在竹林,“当群众容易,当干部不容易”。为及时研究部署工作,干部们出差途中,半路在涵洞里、高速服务区卫生间前的灯下开过会。这些年,开发长寿山、兴修北山公园、人居环境大整治,苦活累活,党员干部总是冲在前头、干到最后。
在竹林,“哪怕是除棵秦椒,也不让群众吃亏”。竹林范围不断扩大,在不间断的道路整修中,党员干部自家的晒台、树木可以无偿推平砍掉,但征用群众一草一木都要合理补偿。
在竹林,“能办大事办大事,能办小事办小事,大事小事办不了,最起码不能给群众找事”。太龙药业总工程师、共产党员邢泽田,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扎根竹林20年,发明了著名的双黄连。就连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也在奉献着最美的“夕阳红”……
“当党员怕苦怕累怕吃亏莫进此门,当干部升官发财贪污腐败别来竹林”,竹林群众写的这副对联,生动诠释着他们眼里的竹林干部。
好机制保障好作风
“党员也好,干部也好,要想路线走不偏,做工作必须有人监督,群众监督比领导监督力度要大。”这是竹林镇党政班子的共识。
早在1983年,竹林镇就创造了一套把党员干部置于监督下的有效制度,并在不断完善中坚持了31年。这就是“三评”: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
“三评”每年两次,6月、12月各进行一次。经过动员学习、自查自评,党员向群众述职,让群众评议;党委、支部及其成员向全体党员述职,让大家评议。党员干部对照检查,做出整改落实计划;支部和党委归纳党员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召开“三评”总结大会,公开处理落后党员干部,对解决问题进行公开答复和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三评”,使竹林发展每跨一步,都有群众参与决策。31年来,办企业、修路、引水、解决新并入村群众生活困难……大事小情,桩桩件件,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科学发展。
建镇伊始,镇里准备盖新办公大楼。在“三评”中,群众提出“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钱优先办教育”。次年,竹林就盖起了当时全巩义最好的教学楼。直到5年后,早已是危房的办公楼实在无法继续使用,才盖了新办公楼,这也是群众主动提出来的。
“三评”,把权力、也把党性放到阳光下晒一晒,有力督促党员干部讲责任、有担当、重落实。
“许的愿办不到,就是胡说八道。”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徐卫平说,“前边群众看着,后边党委盯着,可得丁是丁、卯是卯!”
孙寨村2006年初划归竹林。6月的“三评”中,侯里沟小组群众提出能不能解决“本组财务账目20多年没有公示”的问题。居委会当即答复:能,一定能。6月19日就把全部账目调来,报账员和镇财政所的几个党员连夜加班整理,次日贴出公示。25日,在群众无异议的情况下,居委会干部掂着历年企业租金,挨家挨户给全组182口人发钱,轰动了孙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