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
改革需要总施工图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一个工程学术语“顶层设计”,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政治名词。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需求,以及我们想把中国建设成什么样子的期望,涉及到的是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制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表示。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一定位被明确解读为中国在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
如今,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先后召开四次会议,在这4次会议中审议的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媒体融合发展等措施,在有关专家看来,都是顶层设计的一部分。
每次会议所制定的方案,都足以影响相关领域至少数年。其中,在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7年的改革实施工作进行了整体安排,被习近平概括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事实上,细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方案,中国各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意味明显。据统计,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列出的60项改革任务,已经启动的有39项,包括户籍制度、司法权力运行等多项重要改革。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2014-2018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名寥寥数语,影响的是中国的5年、7年甚至更久。
顶层设计的思维不只停留在中央层面,也有效复制到了各地。以改革的“硬骨头”之一国资国企改革为例,上海率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北京、广东、青海等多地,也都针对当地情况,有的放矢地推出了方案。例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为30%后,天津定为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顶层设计并不意味着改革可以一劳永逸,中国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同样宝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资委研究中心竞争力研究部部长许保利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把方向明确了,但具体怎么做,则需要从实践中先干起来。
“改革的方案都要着眼于未来,但未来有什么情况不确定,所以只要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就应该鼓励去做。”许保利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