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此时在这个目标中并没有“富强”这两个字。由于过去长期批判所谓的“唯生产力论”,把抓生产等同于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致富等同于搞修正主义。所以在一个时期里,人们都不敢言“富”。谈“富”色变,形而上学猖獗。当然,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不可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去在农村,战天斗地,就是为了增产增收。县里每年秋收后一般都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在总结先进典型时,大都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历史唯心主义是骗人的,真正管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后来拨乱反正全面推开时,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过一轮轮逐渐深入的拨乱反正后,党的十三大把“富强”两个字和“民主”、“文明”一起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当时的提法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样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势如破竹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越走越宽广。
■从三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拓展为四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政策的放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分层加剧,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了,社会矛盾增多了。针对这种情况,在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并且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布局,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把社会建设也纳入到工作全局中来考虑和部署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后,十七大把“和谐”这两个字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这样,我们的奋斗目标就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元素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追求的四大价值目标。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的回顾就可以明白,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什么会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