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改革是“新常态”重大信号 (2)

加速推进改革是“新常态”重大信号 (2)

“新常态”中的淡定哲学

《华夏时报》:对经济低增长有高容忍度的同时,努力让民众享受到更现代化的教育,更公平的经济福利、更公正的法治环境,这作为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最重要标准,如果是“新常态”应有之义,这一思路是否意味着许多具体领域的体制改革将会加快?

张占斌:经济正处在中高速增长阶段的中国,应不急躁,有定力,努力让民众享受到更现代化的教育,更公平的经济福利、更公正的法治环境,通过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让民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要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将是中国制度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的确意味着许多具体领域的体制改革必须加快,必须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诸项改革措施。已多次举行的深改组会议透露出的信息表明,今后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将会是空前的。

中国经济获得高质量的增长,也需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如果一个社会充满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则经济也必然难以有健康稳定的增长。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法治也是保障经济合理增速的重要内容。

《华夏时报》:改革需要考虑微观执行力,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例,很多计划中的事情都没有按期执行,由此来看,减税的愿望会否难免落空?如何防止一系列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张占斌:一系列的改革,其成效显现需要有一个过程。总体来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各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做支撑,财税体制改革是对国家治理基础的改革,是整个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这项改革如果未能全面展开,其他各项改革都将难以真正推动或推动之后大打折扣。

《华夏时报》:从经济规律和国际经验看,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将要经历哪些挑战,未来可能到一个怎样的速度最理想?

张占斌:目前中央政府确定的经济增速为7.5%左右,十二五规划确定要实现的经济增幅是7%左右,到2020年可能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这一增长目标,但现在距2020年还有5到6年时间,如果把经济增幅立刻降到7%,再往后能否守住7%,就可能出现问题。因此,这几年经济增幅应会在7%到7.5%之间,但肯定不会低于7%。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到2020年以后,其增长速度可能还会继续下降,大约会下降到5%或6%左右,这与中国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有关联。

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存在差距,因此,中国经济增长应该还有巨大潜力,维持10年到20年的中高速增长并非不可能。

《华夏时报》: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涉及哪些问题?

张占斌:第一,坚持区间管理,注重定向调控。第二,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第三,加大公共投资,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第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华夏时报》:在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似乎仍然很大的背景下,走向“新常态”的经济政策重点可能有怎样的改变?经济可能出现哪些新亮点、新热点?

张占斌: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是总的经济指导政策方针,更简单而言,就是稳中求进。因此,稳增长是下半年甚至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最重要方向。稳增长不是强刺激,而是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长远发展的稳增长,政府投资将会主要投向中西部铁路建设、水利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地下管网改造及交通建设等。稳增长的同时,那些产业企业的落后产能将被淘汰,还有许多中国制造将被引向国际市场,所以政府高层出国访问时,总不忘推销中国的高铁、核电、装备制造等,我们屡屡看到国际舆论称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是中国最大的推销员。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已被高层视为极其重要的事情。

目前中国第三产业总值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总值,中国的服务业产值在不断增加,反映出中国创业就业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技术革命与商业新业态结合,电子商务或网上消费,健康、养老、旅游产业等,都可能是今后经济发展新热点,这些都在改变和改造着中国。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