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改革是“新常态”重大信号 (3)

加速推进改革是“新常态”重大信号 (3)

“新常态”中的改革信号

《华夏时报》:有人说,“新常态”透出了重大改革信号,你怎么看?

张占斌:我们都注意到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三个规律。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在经济方面的引导和调控,正是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的。认识和处理好这三个规律,对于正确看待发展速度,推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走向“新常态”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将更加尊重这三个规律,即经济增长能快则快,该慢则慢,并努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积极为民众创造更多福利。

在认识和处理好市场规律方面,首先要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当前政府改革的一个重点是不断缩减政府定价范围,扩大市场定价范围,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其次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近两年中央政府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有效结合,推动财政结构性减税,特别注重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支持,定向下调服务于“三农”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从供给端助推经济发展。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鼓励相互进入,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原本挡在民资面前的隐形门正被逐渐推开。

在认识和处理好自然规律方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去。中共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特别重视,发表了很多讲话。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现在世界上生态环境好的国家,许多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做法,找准发展路径,努力实现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互动双赢。

在认识和处理好社会规律方面,包容性发展相比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多地强调“人”的发展,注意对“人“的积极性的提高,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社会成员普遍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包容性发展还有赖于重视改善民生,兜住民生底线,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包容性发展有利于发展空间的增加。改革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施展空间和回旋空间为条件。这种成长空间,是多方面的。在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情况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赖于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各方面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绷得紧紧的,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那是不利于健康推进改革的。

《华夏时报》:近来一系列的反外资垄断举措,从反思经济命脉的国家控制率角度看,是否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是否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

张占斌: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大,肯定不能允许外资对该国许多重要行业保持高水平垄断格局,我们必须防范存在这种格局的可能及其所带来的风险,而绝不能对这种风险熟视无睹。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引进外资,以促进很多经济领域的改革,但也要注意防止某些行业产业被外资所垄断和控制。在过去30多年对外开放基础上,中国下一步的对外开放必须提高质量,提高开放的精准度,这意味着有些领域将继续扩大开放,有些领域则可能会调整开放程度,目的是使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最优质的效果。这是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华夏时报》:联系第四次深改组会议提到的许多重大改革信号,你认为习近平“新常态”最重要的内涵还有哪些?

张占斌:实际上,许多正在深入推进的改革,都与“新常态”关系密切,如果没有这些深入推进的改革,“新常态”就将难以保持下去,则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目标也难以实现。“新常态”最重要的内涵,应可理解为,通过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华夏时报》:第四次深改组会议提到许多重大改革信号,这是否表明“新常态”下,许多改革要加速推进?

张占斌:种种迹象表明,深改组在频频开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也在频频开会,这些会议都反复强调要加快推进改革,人们由此可以看出最高领导层对于改革的认识和责任担当意志与勇气之强烈,看出重大改革将加速深入的信号之强烈,看出通过深入改革进一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愿望之强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止经济下滑的风险,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从容不迫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