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体现的中国智慧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改革开放的主体。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交往活动、社会变革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主体动力的重要作用。
改革是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任何改革都难以取得成功。“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改革开放中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和总结,无不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发明和推行是如此,民营工商企业限制的逐步放开也是如此。
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价值追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合规律角度看,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从合目的性角度看,改革是为了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和意愿表达。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善于把发挥领导集体智慧和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统一起来,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改革发展,同时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党的政策主张。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改革工作得失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要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逐步提高人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人民的日子是不是好过些是衡量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里,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实现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