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本色 敢于担当

永葆本色 敢于担当

——各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纪实

1

帐篷学校

帐篷学校

温馨病房

温馨病房

发放物资 记者 李秋明 杨峥 孙晓云 摄

发放物资 记者 李秋明 杨峥 孙晓云 摄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温暖群众、凝聚人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8月3日,一场灾难骤然降临,6.5级地震重创鲁甸、巧家、会泽等地。

大灾面前看担当,危难关头显身手!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灾区各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用责任和担当,用一个个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实际行动,挺起了地震灾区党群干群心手相连、共克时艰的坚强脊梁。

20多个昼夜,广大党员干部夜以继日冲锋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用全力以赴砥砺着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以“三严三实”的优良作风在历史的刻度上标记下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鲜明印记。

灾难降临,他们挺身站出来

16时30分,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黄金救援72小时”的倒计时已经启动。

一个个急促的时间刻度,清晰地记录下一名名党员干部可歌可泣的责任与担当。

一名“铁汉”的赤胆忠诚

唐正云,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人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位强忍失去8位亲人的悲痛,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铁汉”。

鲁甸县龙头山镇,震中地区,地震转瞬间让这里满目疮痍。

“大家快点撤离到广场,照顾好老人娃娃,注意安全,赶紧转移,快,快!”在大家惊魂未定的时候,唐正云迅速奔赴群众的居住区,一路狂奔,一路呼喊。

“党员干部站出来,年轻劳力干起来,我们一起帮助群众安全转移!”唐正云一边组织党员干部分头救援,一边想尽办法向外界告知受灾的信息。

在他的带领下,社区5个党支部127名党员和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迅速投入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中……

“快点回来救人啊,我们家有好几个人被埋了。”唐正云的家人哭喊着打来电话,一次又一次,但他没有顾得上自己的小家。“哥哥、表弟等死了8个人。”唐正云哽咽着说。

“唐支书,我们以后咋个办哟,房子没有了,亲人也走了……”受灾群众向他哭诉。“不要怕,我们活着的人一定要坚强,要团结起来开展自救,党和政府很快就来帮助我们了,大家不要慌。”唐正云说。

从地震到救援队进入的一个多小时里,唐正云带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徒手救出了15个被埋的群众,安全转移了3000多人。

“去了的人已经去了,还有这么多活着的人需要照顾。而我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强忍泪水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党员干部在灾难中面对生与死的领悟,诠释着这位“铁汉”对人民群众的赤胆忠诚。

一夜风雨同舟的转移

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紧邻震中龙头山镇,受灾严重。

“又救出一位老人”、“他的生命体征良好”……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声音在废墟上回荡。

震后仅1个半小时,村党总支组织的各路搜救队伍从废墟中救出了13人。

入夜,暴雨滂沱,搜救没有间断,新的困难却突然而至:垮塌的山体堵塞牛栏江形成堰塞湖,水位快速上涨严重威胁肖家坡小组。

灾情就是号令!红石岩村党总支党员干部马上集结,带领群众转移。

肖家坡地处牛栏江峡谷底,散居着三个村落,前是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后是山崖陡坡,情况危急。

村党总支临危不惧,拿出了“水陆并进”的转移方案,分三路转移:一路用平时运蔬菜的船只将群众转移到对岸安全地带,一路沿江转移到邻近的会泽县音歌嘴小组,另一路则转移至龙头坪。

经过5个小时的奋战,至8月3日晚10时许,肖家坡27户115人安全脱险。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