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其决心之大、牵涉之广前所未有,其变革之深、成就之巨举世瞩目。一个蓬勃兴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高屋建瓴地揭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作用。

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态和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揭示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致不能继续保持其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变革,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来代替旧有的生产关系。同样,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中,直接受生产力所推动的经济基础是相对易变的,而上层建筑是比较稳定的,它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更。当生产关系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这就需要推进社会变革,以符合生产力、经济基础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改革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伟大变革,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把整个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个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②“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③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市场、国际分工、对外贸易、国际货币和资本输出等一系列国际经济的具体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精辟阐析,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开放、加强与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学习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共同文明成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④“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而现在我们在经济文化方面水平还很低。我们有待于改造的东西很多。”⑤因此,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变革,不变革就不能前进和发展。列宁还提出,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强与资本主义的联系,借助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吸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等一系列重要主张,这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必须改革开放提供了思路。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看,我们清晰地看到,世界上的许多大党大国,有因为革故鼎新而迅速崛起、彪炳史册的,也有因为封闭僵化而最终走向穷途末路、亡党亡国的。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16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社会主义既经历过凯歌行进的年代,也经历过发展受挫的岁月。是前进还是曲折,是成功还是挫折,从根本上说,关键在于是否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苏联赫鲁晓夫在揭了斯大林的盖子之后,也曾进行过权力下放、扩大自主权的改革,但其所进行的改革是有限的、不成功的,后戈尔巴乔夫等也曾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革,却因指导思想错误,最终走向歧途;南斯拉夫第一个全面否定苏联模式,进行改革,其分权的市场经济体制虽有过分分散的不足,长期实践却证明了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并非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在南斯拉夫影响下,其他东欧国家也出现改革的强烈呼声,但都被苏联镇压下去了,后来的多次改革,也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最终彻底失败。中国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备尝艰辛,“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文化大革命”之后逐步形成此种共识,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启动之后,社会主义才真正开始了全面改革,并不断走向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是首先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突破、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度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情,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薄弱环节,建立起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革。列宁说:“我们初次从事新的事业,聪明才智从哪里来呢?我们这样试试,那样试试。我们曾随波逐流,因为那时区分不出正确的东西和不正确的东西,要做到能够区分是需要时间的。”⑥又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⑦事实证明,只有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只有改革,才能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因此,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她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切其他发展阶段一样,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⑧。

当今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是世界各国必然遵循的规律。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深深地介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都已经以整体的步伐跨入马克思所指出的世界历史的行列,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和民族要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之外,都不可能不改革开放。处于世界大势之中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主动地扩大世界交往,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由积极参与到主动引导,真正使自己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能有效地克服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全方位对外开放背景下不断推进的改革;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推进改革进程中的对外开放,认识到这一点,就使我们真正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时空意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