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读中国梦需四位一体综合推进
中国梦植根历史,立足现实,指向未来。解读中国梦需要从历史演进、道路制度、发展方式、价值理念等角度进行综合解读,如此才能形成对中国梦的综合性理解,才有助于准确鲜活地阐释中国梦,形成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要强调中国梦体现连续而非割裂、演进而非循环的历史观。中国梦不是寻求简单的复古而是寻求超越,中国人没有意愿也没有必要走强权道路。古代“朝贡体系”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体系,“天朝上国”亦非现代意义上的强权国家。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古代中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不但有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成就,而且坚守和平交往、礼尚往来等理念。尽管古代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之间也曾发生过战争,但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印象中,以和为贵、以德服人、兼爱非攻、道义外交是民族传统行为规范。经过千年的积淀,珍爱和平、崇尚和谐的理念早已融为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如今中国梦所向往的民族复兴,除了富足的物质文化生活外,更重要的就是找回这些历史记忆,寻求精神理念的再次升华。事实上,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关系结构。中国人对这一世界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有深刻认识,因此没有意愿、也没有必要对外扩张,走武力发展之路。
第二,从价值理念的角度看,要强调中国梦蕴含平衡而非偏执的价值观。有意识地向世界传导中国先进价值理念,将有助于推动人类价值体系的发展完善。中国梦深层次的价值理念是整体与个体、权利与责任的平衡与有机统一,体现的是中国更平衡的价值体系。一方面,中国梦追求国家与个人、整体与个体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相处,追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国家、民族、个人梦想的统一,是个体与集体有机结合,追求个体与集体良性互动、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其所体现的价值观与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西方“个体主义”价值偏好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责任,强调义务,强调自我反思,讲究“反求诸己”,其所体现的责任意识与西方偏重权利而淡化责任的价值取向也明显不同。因此,将个体与整体和谐互动、权利与责任相互对等的理念向世界传导,与偏重“个人”、偏重“权利”的西方主流价值观念良性竞争,将有利于人类价值体系朝着更均衡、更包容的方向成长。
第三,从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要强调中国梦坚守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制度观。中国道路植根于5000年悠久文明、170多年近代奋斗、60多年持续探索和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主体性与开放性、共通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中国树立了对自身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但自信并非自负,更非刚愎自用。自信的中国会更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首先,中国坚持中国道路但不会保守僵化。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和不断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探索,以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当前,中国需要做的是继续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好继承与创新、守成与开拓的平衡,沿现有路径推进增量式改革,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其次,中国不会改旗易帜但也决不封闭排外。中国在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保持道路和制度定力的同时,始终坚持开放包容、锐意进取的品格,始终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这是推动中国实现巨大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今后中国将继续做好自信与包容、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结合,将世界先进理念和制度进行本土转化,并融入既有道路和制度之中,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有效和定型。第三,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既有与世界的共通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认同普遍性发展规律的存在,但同时也深知各国要根据自身实际探索、设计和实践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不会照搬他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也不认为他国可简单复制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对于未来各国发展道路是否趋于一致,中国持开放立场。但就目前所处历史阶段而言,多样性中追求包容比一味追求各国制度整齐划一更为重要,对世界各国也更为负责。在当前形势下,中国认为各国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是建立战略互信、走向道路融合的最佳方式。
第四,从发展方式的角度看,要强调中国梦追求综合而非片面的发展观。中国梦追求综合性、可持续性和体现公平正义的发展。中国所追求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总量的上升,而是各领域的共同发展,是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良性互动,是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协同推进;中国不会放弃发展经济,但也深知如果盲目追求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将需要“再造一个地球”,中国不会无视生态环境问题,而会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探索适合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追求经济总量的持续提升,也追求公平正义,要求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