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快速提升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正面临不断涌现的新机遇。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国际社会持续关注。许多国家的政要、智库和主流媒体深入研究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和国际影响,将中国梦作为研判中国发展走向、理解中国内外政策的重要途径。在世界热议中国梦的背景下,准确解读中国梦,厘清其涵义,对于更好地增信释疑、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争取相应的国际话语权极为必要。解读中国梦要从连续而非断裂的历史观、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制度观、综合而非片面的发展观、均衡而非偏执的价值观等角度进行综合阐释,对外传播方式也需加以改进。
一、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国家形象较以往有了较大改观。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解读越来越深入,评价越来越客观和积极。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形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克服困难,把握机遇,科学设计,有力推进。
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面临一些挑战。从外部看,美国等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实力上升会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国际制度和国际规范,威胁其优势地位;亚非拉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中国会搞经济扩张、资源掠夺,对中国存有“新殖民主义”的担心;部分周边国家担心中国随着实力的上升会向周边地区扩张,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存有疑虑;以西方文化为底色的现有国际制度、规范、话语体系对中国的包容和接纳程度还依然有限。从内部看,一方面,中国在对外塑造自身形象时仍受西方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等问题困扰,灵活性、创造性、针对性相对缺乏,主动塑造国际形象的能力尚显不足;另一方面,国内舆论的多元化趋势投射到对外传播中,导致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良性互动的对外传播模式尚难形成。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外交政策等依然存在诸多误读,对中国的印象还难言客观。
但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也正面临不断涌现的新生机遇。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西方发展形势的反差使国际社会更希望了解中国,对中国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对中国的认识也渐趋多元。一是不同类型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出现分化。虽然部分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仍然存有疑心,但多数国家都有借中国发展势头实现自身发展的意愿,都对与中国合作充满期待,发达国家“一言堂”式主导涉华言论的局面正逐渐瓦解。二是国际舆论生产者渐趋多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传统由政府和主流媒体主导国际舆论的局面正逐渐被政府、主流媒体、新媒体、社会精英、普通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主导的局面所代替。与之相应,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因素也渐趋多元。虽然这一趋势使国际舆论环境的复杂性进一步提升,但也为中国寻找改善形象的突破口提供了更多机会。三是西方话语体系吸引力呈现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使各国开始反思西方新自由主义发展方式,西方制度吸引力有所减弱,价值感召力有所降低,国际话语权颓势初显。以上这些变化,为中国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打破西方价值观一统天下局面,塑造我国积极正面国家形象提供了重要机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