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民粹化
西方民主制度进入普选制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西方政治对于民粹主义比较直率地表现出排斥和抵制。实行普选制后,西方民主制度对民粹的态度变得微妙。阿根廷贝隆夫人的出现后,西方民主与民粹主义的关系日渐成熟。美国总统肯尼迪是一个标志,其夫人杰奎琳•肯尼迪成为肯尼迪吸引民众支持的手段之一。肯尼迪以后,人们已很难想象罗斯福那样的政治家能够赢得选举,因为他坐轮椅的形象很可能不符合民众的口味。汉密尔顿时期对于民粹直率的排斥,现在已变成了巧妙的利用。
就民粹主义本身来说,它并非必然导致理性的民主。民粹所具有的非理性特征,也完全可能使它与专制、极权结合在一起。欧洲历史上法西斯主义的出现,与民粹主义有着紧密关联。对于西方政治家来说,公开地利用、迎合民粹主义,与暗地里排斥民粹主义,成了西方民主制度中一场无休止的猫捉老鼠游戏。然而,在民粹之上的政治走钢丝,能避免民粹的危害吗?
美国民众对中东政治、美俄关系有多少了解?他们当初对于阿富汗、伊拉克又有多少了解呢?小布什总统“流氓国家”这一个定义,便引导了民众的思考方向。被激发的民粹热情,支持美国政客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如今,事实已证明发动战争的理由是一个谎言。我们可以因此批评美国的政治家,但是,导致这一结果的诸多因素中,非理性的美国民粹主义难道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吗?美国经济因伊拉克战争而背负沉重包袱,导致美国近年来的衰落,美国民众的生活也因此受到重大影响。但是,有多少美国民众反思过自己当初被政治家刺激、引诱而支持那场战争的决定?一个政治家在获得选举胜利时,支持率可能高达60、70%,但在执政过程中,支持率降到10%以下不足为奇。民意调查的这一跌宕起伏背后,有多少是真正的理性,有多少是被煽动的非理性?西方民主制度与民粹主义的博弈,也未必是政治家和制度本身能够有效控制的。
西方民主制度带来的福利社会被视为一种进步,事实上,很多真正的思想家、政治家已看到福利社会难以为继的前景。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意向来在西方遭到极大阻碍。这一现象的源头,就是政治家竞选时的福利许诺。在国际政治问题上,民众的共识主要靠被利益和意识形态操纵的媒体引导;而在国内政治中,西方民主最易达成共识的便是提高福利。政治家一边向大众许诺提高福利,一边又向少数资本家许诺减少税收,试图两头讨好,而大众居然相信给富人减税与提高大众福利能够同时进行,热情地支持这种政客,结果政府不得不陷入巨额债务。
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西方民主制民粹化导致的必然结果。它一方面要借助民粹主义获得选票。但是,西方社会两极分化的严重,又使得它对真正的大众民主诉求产生抗拒。对于大众的普遍诉求,迎合、利用与抗拒、排斥共存,这已成为西方民主制度难解的怪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