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以历史“碎片”颠覆历史逻辑(2)

岂能以历史“碎片”颠覆历史逻辑(2)

“碎片化”催生所谓“历史揭密”,以颠覆历史常识混淆历史逻辑

在“碎片化”历史观看来,历史可以支离破碎,也可以由“碎片”串结起来。按照这一逻辑,从历史中任意捡拾一片或几片,无论与历史直接还是间接相关,抑或不相关;也无论与历史发展趋势同向还是偏向,抑或逆向,都可以用来“填补”历史的某一“漏洞”或“堆砌”在历史本体之上,所谓“历史揭密”也就有了“生存”空间。

所谓“历史揭密”,即以所谓未知的“历史真相”歪曲已知的历史事实,重新“打扮”历史,并通过颠覆基本历史价值判断,模糊、混淆历史发展的实然逻辑。“碎片化”下,“历史揭密”在对待中国历史问题上有两种比较突出的表现,一是在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过度解读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如关于“毛泽东的日常生活——假故事背后的真相”,以及关于毛泽东的“补丁衣服”、家庭财务和“三年困难时期不吃肉”的迷团与真相等,企图颠覆人们历史认知中的毛泽东简朴、为民的形象。二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阶级关系问题上,以歪曲阶级中的“个体”颠倒其所代表的阶级的特征与形象,企图否定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这里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为封建地主阶级做“翻案”文章。如有观点认为,周扒皮的原型“为人厚道勤俭,对待长工比对待家人还要慷慨大方”,杨白劳则“好逸恶劳,嗜赌成性,终至家破人亡”,黄世仁“倒是收养喜儿的慈善之人”。对此,一些附和的观点说,这“比起原先的说法,它们显得更加合乎逻辑,接近常识,因而也较为可信”,并且否定白毛女的故事来源于真实的社会历史,认为是为了阐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道理而创作的,提出其所阐述的目的是为了唱衰旧社会,推翻旧社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新社会”。如此,“旧社会”变革为“新社会”的历史合理性、正当性也就立不住、站不稳了。如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逻辑和新社会、新中国的历史逻辑被颠覆性地“重塑”和“再造”。

“历史揭密”的实质在于,通过“碎片”历史,“撬动”历史发展的秩序与逻辑,“虚无”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意识形态与价值。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