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刘少奇在谈到党内斗争时指出:“对党的组织、对同志、对工作的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布尔什维克的自我批评,就有布尔什维克的尺度。”这里提到的“批评”、“自我批评”是一致的,其中,“批评”的着眼点在党内;而从党的整体看党内批评,则可视之为党的“自我批评”。在谈共产党员的修养时,刘少奇说:“我们要虚心地倾听同志们和群众的意见和批评,仔细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细心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根据这些去检验自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是否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是否正确,去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而加以纠正,去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刘少奇看来,来自党内和党外的批评,有利于启发、推动党员进行自我批评。在谈党内民主集中制时,刘少奇总结说:“经验证明:凡是那个地方的负责人在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中认真地进行了诚恳的与必要的自我批评,那里党员和人民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会开展,积极性也就会提高,内部团结也就会达到,工作也就会改进,缺点也就会克服,而且负责人的威信不独没有损失,反而会提高。”刘少奇在这里着重强调,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批评既是自身政治修养的体现,也能促进下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关于共产党人能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因,刘少奇也有分析:“因为他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无所畏惧。他没有做过‘亏心事’,他的错误缺点能够自己公开”;“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他不畏惧别人的批评,同时他也能够勇敢地诚恳地批评别人。”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谈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时,也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提出了开展批评的两条宗旨,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他说:“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绝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开展批评,既要有敢于碰硬的勇气,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好分寸,以便在解决矛盾的同时增进团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