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想要获知一定区域内确切的治安警情数据,通常来讲并不容易,出于保护受害人隐私和稳定社会情绪等考虑,警务信息的公开往往有所“保留”。对违法犯罪的过多公开,被认为有可能造成人心惶惶的不稳定局面,久之,警务警情某种程度上带有了“敏感”性质,有时甚至成了“机密”。于是,一时间连续的案件公开,反而让公众感到了“意外”。
维护社会治安是警方的责任,但也少不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透明的警情信息公开,不仅能及时震慑犯罪,也有助于公共治理水平的提高。那些真实的治安案件,无需限于坊间流传的恐怖“怪谈”,大可成为堂堂正正的提示信息,助力全社会提高警惕,共同维护安全的环境。
【启示与思考】
看似密集的女孩失联事件,让不少女大学生陷入莫名的恐慌氛围之中。微博话题“少女的黑色八月”,甚至登上了热门话题排行榜。报道中凶手的作案手段,例如“抛尸水中”“囚禁性奴”,令人毛骨悚然。因此,不少女孩看到这类新闻后,总担心哪天自己也可能“遭此毒手”,从而对陌生的外部事物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排斥感。
恐慌源于对自身安全的不确定性,也是安全感受到威胁的正常反应。连番轰炸的女大学生遇害消息出现后,可想而知,很多女性恐怕都不敢再坐黑车,搭乘出租车的也将大大减少;为了保护自己,不与陌生人搭话,在淘宝网上购买“防狼喷雾”“防狼棒”,不独自逛街,也可能成为女孩生活中的常态。毕竟,应对外界的恐惧感侵袭,女性只能增加武力的抵御或反抗能力,而不像男性那样具备天生的体力优势。
其实,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危险。女大学生被害的社会问题,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告诉女生们提高警惕,学习防身、应急措施,才是媒体报道事实之外,更值得做的事。由此拓展开来,地震、地铁爆炸、公交自燃等威胁生命的意外,也需要公众学会如何应对,自我防护的实际演练和理论知识起到极大作用,这也是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和年纪都急缺的公共教育。
一个强大而又细腻的“女汉子”,不必被众多新闻报道的烟雾弹所迷惑。毕竟,恐惧不是护身符,只有更丰富的防身技巧和灵敏的安全意识,才能保护自己。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