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女大学生遭遇“8月劫”之警示(4)

【案例】女大学生遭遇“8月劫”之警示(4)

首先,当然是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比如上述案例中,两名女大学生独自出行,都搭乘了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黑车,还曾在中途与司机因车资等问题发生过争吵导致矛盾激化。若她们果断拒绝黑车,或者避免与司机发生冲突,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当下,女孩们常以“女汉子”等称号自我调侃,但不能忽视的是在未知的陌生人社会里,女性的抵抗能力较弱,更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这一点始终不会改变。因此,“防人之心不可无”应当是女生必须谨记的第一安全法则。

其次,除了自身防范意识的缺失外,同样应该检讨的还有学校安全教育的缺位。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将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文化课上,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却关注甚少。即便有的女生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很难找到科学合理的教材及示范。而在美国,已有350所大学引进了女生自卫课程。我国学校不妨也开设“防狼课”等自卫课程,让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将受益无穷。

再次,多起事件中“黑车”都成为罪魁祸首,这也反映出了交通接驳仍有大量死角。在很多情况下,选择黑车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公交线路未覆盖或错过了末班车,的士打不到或者司机不愿载,往往只能打黑车。如果交通接驳能再完善一些,如果公共交通能再方便一些,黑车失去了生存土壤,因黑车而起的恶性事件必然大大减少。

从常理判断,黑车司机一般只为求财,不至于害命,往往起歹念只在一念之间。若平时在火车站等黑车较多的地方能投入足够的安保、执法力量,若对黑车载客现象能有持续高压的打击震慑。即便无法完全消灭黑车的存在,但给黑车司机套上“紧箍咒”,也不至于让他们铤而走险做出杀人、强奸等恶性犯罪。

一个月内,几名女大学生接连遭遇种种不幸,悲剧已然发生,但这些“如果”、这些追问并非没有意义。屡陷不测不是某一个原因所致,而是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人到社会,多处漏洞共同酿成的恶果。唯有各方面都立即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才能让“黑色八月”的悲剧不再重演。

从女大学生遇害案反思警情透明度

黑车、抢劫、囚禁,“密集”发生的恶性侵害案中,受害者都是女大学生,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初看之下的确显得有些非同寻常,形势也似乎很危急。很多网友感叹,社会越来越不安全,女大学生们太缺乏防范意识,教育也要为此承担责任,善意的“责难”之外,网友们纷纷支招各种女性自我保护的方法。

但是,静下心来分析,这些事件归根到底是刑事案件,应属于社会治安的范畴,受害人以年轻女性居多,也符合人身、财产侵害类犯罪倾向于向弱势人群下手的特征。从目前破获的案情来看,犯罪嫌疑人只要有机可乘,与受害人的大学生身份并无直接关联,种种迹象表明,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主要反映的是社会治安的形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严重侵害案件的连发是不是意味着当前治安状况明显恶化?如果仅仅就这几起影响较大的案件来看,结论恐怕还有待澄清。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于年轻女性单独外出不安全的说法,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被奉为常识。陌生人的车不能上,夜间不要独自在僻静处,不要轻易与网友见面等“经验之谈”,并非有意臆造出来用以警示的“故事”,换言之,这些情节很多时候就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件。

“血淋淋”的教训确乎存在,但广为社会所知的案件却似乎没有那么多。事实上,传递给社会以安全形势整体印象的,主要是那些公开出来的案件,因此,要判断某段时间内的治安状况是否确有恶化,或许需要先审视一下警情通报的现状。

客观上,犯罪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其发生几乎不可避免。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获悉治安情况的渠道,要么是对个别突出案件的新闻报道,要么是出现在法制宣传节目中的案例,但这些方式多少带有零星、偶然性,用作谈资窥测社会人心或许足矣,但若想凭此把握准确的即时治安动态却未免捉襟见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