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文化程度低与职业技能缺乏是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障碍,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目前可依托成人学校、就业和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积极推动产业园区、科研机构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各类组织的广泛参与,逐步形成省、市、县(区)、镇四级培训机构。政府应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解决“短板”问题;二是统筹一、二、三产需要,推动就近就业、创业培训齐头并进;三是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市场预测,选择用工需求大于供给的岗位工种,实施定向、订单式培训。另外,安徽还可借鉴上海的经验,将农民工技能培训纳入到城市职工教育保障金制度覆盖范围之内,保障金占农民工工资总额的2%,其中1.5%为企业出资,0.5%为个人出资,并纳入到城镇社保体系中,按月由用人单位缴纳,划入其使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卡(综合保险卡)个人账号,保障金只供农民工本人使用,专款专用,可以累积,不能提现,以五年为一周期。建立安徽农民工培训长效机制,多方联动,既要求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财政支持,还需要企业参与和农民工个人的配合。
科学引导,有序推进安徽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城市“四融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要科学引导,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创业,帮助他们实现城市“四融入”——个人融入企业、家庭融入社区、子女融入学校、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为此,我们应该按照条件成熟、财力许可、空间、时间四个“有序”来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一是“条件成熟有序”,即优先推进有需求、有能力、条件成熟的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省内农业转移人口优先、有技术专长的优先、工作年限长的中青年优先、举家外出人群优先,形成示范作用,逐步推动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二是“财力许可有序”,即要考虑地方财力,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就业创业,然后再逐步与城市社保衔接,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是“空间有序”,按照全省城镇产业布局和承载力,结合农业转移人口意愿,分区域、有重点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大中小城市,积极引导他们向皖江城市带、淮蚌合芜宣发展带、皖北城市群等地集聚,以区域内中小城市为突破口,同时适当提高省内特大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门槛。四是“时间有序”,2015年安徽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是超过50%,2020年的目标是58%。形成较完善的人口城镇化体制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获得与城镇居民均等一致的身份和权利,推动他们在价值观、社会认同、生活方式上完全融入城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