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强化政府主导地位,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级责任
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但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做主导、负全责。尤其是县级政府,在现行教育管理体系中,对此负主要责任。实现以县为单位的义教均衡发展,县级政府责无旁贷。加强领导。省政府多次发文和召开会议等,部署义教均衡工作;各县(市、区)成立均衡发展领导小组,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各乡镇和县直部门为成员单位,落实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等成员单位职能职责;根据与上级政府签订的备忘录,制定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落实“七长”负责制,确保义教巩固率达标。增加投入。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法定“三个增长”。2011年至2013年,全省义教公共预算经费889.45亿元,是“十一五”的1.37倍。仅2013年,全省义教公共预算经费364.08亿元,比上年增长9.75%;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省GDP的7.44%;义教公共预算经费占全省GDP的4.55%。全省吸纳社会资金3.78亿元,兴建义教学校。余庆县还把不低于50%的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和城市建设维护税的10%用于教育。改革思路。开展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新理念。组织教育、关工委、妇联、社科院等共同调研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县乡干部担任“代理家长”,乡村关工委“五老”进驻寄宿制学校。关注弱势和边缘化,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实现30万人口县特教学校全覆盖。白云区三残孩童义教入学率达97%。自主开发工具,进行学生学业负担监测。利用其他部门项目,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7.39万套。学生就近免试划片入学、新生零起点教学、家长委员会等家校共建新机制逐步完善。
带好队伍。落实“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校长、教师交流激励保障机制。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县域内教职工编制,确保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以及城市薄弱学校的师资配置。职称评聘,向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倾斜。
关爱学生。推进“贵州特色”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开始,学校自办食堂供应午餐,惠及全省398万农村孩子,2013年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温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建设800个硬件“五有”、软件“五全”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丹寨县实现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全覆盖,学校的食堂、浴室、厕所和亲情视频聊天室等生活设施,体现人性化设计。
确保兜底。政府坚持“雪中送炭、抬高底部、倾斜薄弱、补齐短板”,做好兜底工作。在资金、人才等因素分配上,不是削峰填谷,满足低水平的所谓均衡,而是保障省定标准不降低。均衡发展,重点和难点在山区。这些地方,学生的宿舍、食堂、厕所、浴室、饮水设施、取暖设备等教学和生活设施,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