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明孙伶伶:因为爱  所以爱(4)

马新明孙伶伶:因为爱 所以爱(4)

——援藏博士夫妻马新明孙伶伶的家国情怀

摘要:“我是苦孩子出身,深知贫困的痛苦。我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家乡父老谁家遇到难处,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他都会慷慨解囊。为此,夫妻俩经常成了“月光族”,有时连房贷也还不起。

团结新村有家藏餐馆。4位客人如约而至,都是社科院同事。主角边巴拉姆,一位年轻女性,美丽质朴,也是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将赴四川大学深造。她三言两语,概括出孙伶伶特质:敏锐犀利,知识渊博。

后来的台湾之行,更让边巴拉姆肃然起敬。2011年5月,应东吴大学邀请,西藏社科院组团赴台交流,她俩是团员。座谈时,边巴拉姆刚谈几句,就被对方一教授打断,引用境外资料,指责西藏破坏生态环境、压制宗教自由、不尊重藏族文化,气氛顿陷尴尬。

“这时,伶伶不慌不忙,从西藏特殊的婚姻习俗、藏语言文字推广、文物立法保护、西藏宗教活动、国家拨款修缮寺庙等方面,摆事实,讲道理,侃侃而谈,驳得那位教授哑口无言,在场的人连连点头。我听了也很吃惊,伶伶进藏不到一年,想不到情况这么熟悉,知识这么渊博。”

还有一件有趣事:开始,对方学者们以为,西藏贫困落后,代表团成员都是“土包子”,听说这4名成员中,有3人留洋而归,2人是洋硕士,十分惊讶,立马谦恭有加。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伶伶这份功力,与她的艰辛努力分不开。她一方面甘当绿叶,为他人做嫁衣裳,承担了大量的汉文版编辑、英文版创刊筹备工作,一方面又出了很多科研成果。”《西藏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刘红娟钦佩地说。共事多年,她对孙伶伶成就如数家珍:已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个人主持课题、参与9项国家级及有关部门委托课题,发表及结项成果近百万字,在国家核心期刊及报纸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及文章……

本来主题是饯行,在我诱导下,不知不觉,成了孙伶伶的总结会。这让孙伶伶发窘,频频支开话题。

临分别时,边巴拉姆与孙伶伶紧紧相拥:“伶伶,我会想你的!你要到成都来看我哦!”

说这话时,她的眼圈红了。

9月10日上午 拉萨教育城 晴

铁打的汉子

今年西藏气候异常,雨水偏多,拉萨持续下雨40多天。我发现,与6年前离开时相比,山上绿色明显增加,空气湿润多了。当地百姓高兴,欣喜气候变好。我却忧从中来:这是地球变暖迹象,高原雪线上升,带来“蝴蝶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气候恶化。

今天是教师节,马新明要去北京实验中学慰问。9时,我赶到北京公寓会合。

马新明的眼里布满血丝,“昨晚又熬夜了?几点睡的?”我问。

“3点多。白天太忙,只有晚上才腾出时间处理公文。”马新明揉了揉眼,转过身,捂着嘴打了个哈欠。

他的忙碌,我真见识了。昨天下午,他去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检查体育馆工程收尾情况,部署CBA西藏行活动,我也如影随形。

文体中心坐落在火车站旁,是北京援藏计划资金之外支援拉萨的项目,耗资7.35亿,包括体育馆、体育场和牦牛博物馆。建成后,将填补西藏无大型文体设施的空白。

整个下午,马新明泡在体育馆,爬上爬下,四处查看,口里不停地吩咐这个、安排那个,几个项目负责人头如捣蒜。我茫然跟着,居然腰酸腿软,走哪坐哪,沾了一屁股灰。我发现,他的嘴唇发紫,这是缺氧的症状。大概是说话太多,口渴了,边说边舔着嘴唇,旁边一个小伙子,连忙递上半瓶矿泉水,他毫不介意,一仰脖子,喝了个底朝天。

傍晚返回时,我在车上问他:“你这个总指挥,咋管这么细?”

他看我一眼:“北京援藏项目,我敢马虎吗?百年大计,我敢大意吗?细节决定成败,丝毫来不得半点马虎。我多唠叨几遍,不断提醒他们。”

我原打算晚上再与他聊,见他疲劳的样子,加上自己也很累,遂改变了主意。没想到,他又熬了一个长夜。

曾听人说,援藏干部的工作状态是“半休闲”。这实是误解。仅从一个马新明身上,就可得出结论:满负荷。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